王凯军: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6-14 09:20 来源:全联环境商会

近日,由环境商会主办的2024专精特新环境企业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发表《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主题演讲。

王凯军: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

王凯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一、大时代下面临多重压力

一是中国基建产业大量过剩,公共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产生严重的产业和人员过剩。二是水固气等环境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三是央企纷纷入局环保行业。四是国内外经济走入下行期。2018年开始,环保行业接连受挫。政府支付能力也在变差。水务企业利润率低而且应收账款账期延长,而美国水业应收账款周转率非常快,53~58天。

总的来说,当前的环保行业缺乏必要保护,水务行业门槛低,行业没有好的的顶层设计,也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

二、存量时代

当前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存量时代跟建设时代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存量时代要考虑服务问题。

1. 后BOT时代水务公司如何盈利

后BOT时代,服务模式主要是基本服务费,包括人员费用和管理工具的费用。人员费用是低端收入,真正来讲要靠软硬件来收取超额利润,这是水务企业需要考虑的一种商业模式。

王凯军: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

马斯克在他的自传里提出一个概念——白痴指数,产品总的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比值。马斯克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白痴指数很高,可以通过更有效率的制造技术,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2. 存量时代盈利的机会

一是节能降耗-降本运行。100%负荷和100%成本下,如果节能降耗可以降低50%成本,就是增加了50%利润,这是第一个要考虑的方式。

二是原位倍增-增量运行。100%负荷是否可以增加至200%的负荷,这样的话就会增加100%利润。

这两条路径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是完全有可能的。近十年来的污水厂COD数据显示,污水浓度在持续走低,大部分地区是设计负荷的50%~60%,设计冗余按保证率设计,保险悉数接近2.0,有非常大的冗余。

王凯军: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

三是资源全回收-增量运营。双碳目标下,污水厂要考虑能源回收、资源回收。

三、平台创新

3. 颠覆性创新途径--污水处理的平台技术

随着要求不断提高,污水厂功能增加,依靠工艺线性堆积,不能改变现有工艺基于以能源消灭能源、成本增加、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本质。这里提出一个新思路,存量时代,技术创新要以平台创新的方式来实现。

水务1.0是技术驱动,水务2.0是产品驱动,水务3.0要依靠场景驱动。当技术和产品日臻完善,围绕需求形成复杂系统时,场景驱动则将成为下一阶段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平台技术上一系列生态公司围绕新平台做工作,就会产生巨大的技术进步。在技术平台上持续创新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比如活性污泥平台拥有100以上的历史。再比如IOS平台创造了许多伟大企业,已经迅速更新到了17代。

不同的平台依赖完全不同的创新技术,也产生不同的公司。只有新的平台才能彻底改变行业发展的技术途径。

比如国内探索的碳源浓缩以膜技术为代表,但不同于将膜过程置于工艺流程末端的常规工艺设计,膜浓缩过程置于污水处理全流程工艺的前端。浓缩过程去除了污水中大部分的COD和TP,留存在水中污染物仅以氨氮为主;在此基础上,后续可以探索嫁接新的技术,如离子交换、RO、厌氧氨氧化等,形成系列的颠覆性工艺技术。

近年,荷兰某地水委会通过了兴建新污水厂的提案,希望通过应用一系列的新技术新理念,建设一座在未来20-30年内保持领先的污水厂,指标目标是“将氮磷回收率提高75%,去除80%医药残留物,污泥产量和化学品用量减少90%”。这份提案展示的主要的技术理念创新,一是采用集成的技术和设备,二是践行上游碳源浓缩的理念。其主要工艺是,经过电絮凝和气浮,经一级纳滤后,进行离子交换,以实现水和资源的全回收。浓缩过程去除的COD和TP,大大降低了后续处理工艺的难度,也为诸多目标的实现带来便利。

四、模式创新

水务行业要外卷,向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进军,向外扩张带动细分领域发展。

王凯军:存量时代水务创新发展路线图

比如餐厨垃圾油脂回收,火炼油的碘值低,亚油酸价低, 混合会形成很好的互补性投资优势。而且投资回报率高,万吨产能设备投资2000万,产值达到1个亿,毛利润超过40%,比传统的污水处理厂高。

五、环境产业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意义

环境产业的内涵是指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

环境产业可以分成四大块,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循环利用以及环境友好产品生产,其中环境友好产品生产占比要超过60%。

王凯军强调,未来环境产业的真正出路既要关注内涵,同时还要关注外延。而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际外延的不断扩大,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产业外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