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以用为主、建管并举 巴中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径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幅员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共有1620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近年来,当地坚持以“用”为主的治理思路,结合农业大市、财力薄弱、群众居住分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欠账多等市情实际,集智、集力探索出了污水收集全、运维费用低、群众乐意用、环境改善好的丘陵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图为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全景
因地制宜 坚持立足各村实情分类施策
在巴中市恩阳区海山村过街楼聚居点,道路旁的土地上,低低的栅栏圈起一小片农田,农田旁就近建起了格栅池和集中大三格化粪池。
这样一套设备,服务于当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据了解,海山村周边无环境敏感区,且有大片高标准农田,经处理后还田利用成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好归宿”。
巴中市恩阳区海山村污水处理设施
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排放分散、季节性阶段性强,有别于城镇污水,绝不能照搬城镇污水处理模式,要杜绝高大上,避免一刀切。意识到这一点,巴中市先后印发《大力实施巴中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推进方案》,不搞大拆大建、不兴千篇一律,根据常住人口、村庄格局、地形地貌不同,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新路子。
针对城镇周边有条件的农村,实行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处理”;在聚居度较高且环境敏感地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微动力设施,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针对散居农户,则统筹考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采用“单户三格化粪池或联户三格化粪池+(田间贮存池)+资源化利用”模式,就近输送到农户自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
相对复杂的是多数一般聚居区。巴中市对传统粪坑或化粪池等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将厕所黑水和厨房污水统一收集处理,采取“户用小三格化粪池或传统粪坑+格栅池+集中大三格化粪池或厌氧滤池+人工湿地或多级厌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化粪池等设施容积和每一格比例,各村根据各地常住人口数、用水习惯等不同,组合选用工艺,保证污水停留时间不少于60天。
例如,在南江县天关村聚居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修建时间较早,原有化粪池设计不规范、容积偏小,污水停留时间不足,当地采取“化粪池+厌氧滤池+贮存池”工艺,增加污水停留时间,进一步杀灭寄生虫卵;恩阳区花苞村聚居点周边消纳土地不足,选择采取“化粪池+人工湿地”设计,进一步净化水质。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巴中市风生水起,各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当地农村涌现。
实现污染治理、美化环境、村民受益一举三得
对处理达标后的出水而言,资源化利用是高频词。
“污水资源化利用理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思路,它将污水视作一种可再生资源,将污水治理的目的由单纯地减少污染负荷转变为兼顾资源回收,体现可持续和循环利用理念。”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流域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员马杰告诉记者,西南片区多属丘陵山区,干旱缺水,经济欠发达,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模式更符合片区的实际情况。
巴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学问。
在这里,农业灌溉是出水的主要出路。记者了解到,巴中农村历来有使用农家肥的习惯,但传统粪坑不仅是蚊蝇滋生、疾病传播的源头,还存在安全隐患、臭气熏天等问题,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如今,生活污水经过不低于60天的沉淀厌氧处理,去除并杀灭了寄生虫卵及病菌。经专业检测,出水能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肥力。
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水流入农田,既满足了群众的使用需求,也让巴中走上“污水生金”的路子。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峰介绍,要做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必须畅通利用渠道,合理布局田间配套设施,打通“最后一公里”。
巴中市可消纳土地充足,且丘陵山区地势落差较大,针对这一特点,当地优化治理设施选址,利用地势落差设置处置单元,无需进行二次动力提升。同时,通过现状沟渠改造或在田间地头科学布设管线,让生活污水在经过滤沉淀、厌氧发酵达到农灌标准后,通过管线自流还田、还林消纳。“这样一来,基本可免除电费投入和泵站维护费用,降低运维成本。”王晓峰告诉记者。
“生活污水管线布设到了田间地头,像自来水一样拧开龙头就可使用,再也不用肩挑背磨,劳动负担小多了,真正帮我们解决了‘利用难’问题。”吉公村村民杨如刚说。
目前,全市开展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占已完成治理的80%以上。据初步测算,每年共可减少化肥施用1700吨、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1500吨左右。依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还田,巴中全市先后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56个,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乡村环境改善和村民受益“三赢”。
近3年,巴中市设施建成区域的群众对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经群众投票,获评巴中市委、市政府“十大为民解难事项”。
建管并举 “四个一点”化解运维经费难题
然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在就《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曾提到,当前,一些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情况较为突出。“有的是缺乏管护机制和运维资金保障;有的是技术工艺不合理(如工艺过于复杂、运行成本过高、不符合农村实际);有的是已到更新淘汰年限……”
这些异常情况,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敲响了警钟。从最初的规划建设到后期的设备运维,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钱从哪来”显然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面对巴中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和财力薄弱等市情,我们切实体会到,充足的财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保障,必须把有限的财力投入花在刀刃上,整合资源力量、发动群众参与,推动形成全民共同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格局。”王晓峰告诉记者。
“四个一点”是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经费的“巴中智慧”。
据了解,巴中市整合涉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资金,强化专项资金争取、银企合作、社会资本引入、群众自筹等多元投入,创新了一套“财政预算安排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集体经济补助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保障机制。
“在探索受益群众自筹这点上,不同县区又各具特色。”据王晓峰介绍,“恩阳区按月收取每户污水垃圾治理费5元;巴州区全域推行受益村民众筹每人每月一元;南江县按农户灌溉受益面积亩摊设施运维费用;通江县、平昌县实行受益农户轮流管护机制等。同时,我们在政策上对农村生活污水回用设施用电等予以支持,如南江县农村生活污水回用设施电价,由居民生活用电标准调整为农业生产排灌用电标准。”
资金有了着落,巴中市积极探索基层环境治理新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采取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整合农村地质灾害监测员、综治网格员、环境监管员、护林员等职责,“多员合一、一员多用”,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制度,加强教育引导和约束管理,有效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难题。
这项工作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我是刚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作为普通群众,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参与农村污水治理,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记者注意到,在巴中市人民政府的官网上,不乏乐于参与的网友留言。
巴中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让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由受益者变监督者,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是我们的共同期望。”高店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利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