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逐鹿资本市场后半程当如何?
随着《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重锤落下,证监会“零容忍”态度愈发鲜明,反映在A股市场,今年企业的退市率明显升高。环保板块同样被波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博天环境、东方园林、铁岭新城(拟变更为“和展能源”)、*ST 美尚(即美尚生态)、巴安水务等发布了有关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
其中,博天环境已经在4月25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终止上市暨摘牌。根据此前公告,博天环境2017年至2021年间连续五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即财务造假,多记在建工程、应收账款等金额最高达到了8.22亿元。因此,被上交所认定为“违法行为持续时间长,虚假记载金额大、占比高,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
东方园林同样存在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行为,其公告显示:因未根据广西项目成本调减调整业绩,2019年度公司虚增收入、利润及资产各3541.84万元,2020年度、2021年度虚增资产各3541.84万元,2022年度虚减收入、利润各3541.84万元。为此,北京证监局对东方园林进行了行政处罚。
紧随其后的*ST美尚也深陷“造假”传闻,甚至不得不向媒体澄清“公司实际控制人仍在境内”。从业者梳理历年报表发现,从公司上市前三年到历年(2016-2020)的财务报告,*ST美尚一直在造假。即使是在上市当年,这家公司还虚增净利润6672.74万,占比高达60.52%。此外,*ST美尚还涉及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及资金占用、非公开发行股票行为构成欺诈发行等事项。
这些曾经被誉为“PPP第一股”“园林第一股”“华东生态景观建设第一股”的明星企业,如今却不得不悄然离场,且原因出奇的一致,不免让从业者感慨。青山产业评论分析认为,在环保行业 2018 年前后的危机潮中,一些头部企业规模上去了,但管理管控没有跟上,投资上的冲动强、决策很快,但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粗放,最终陷入“规模陷阱”,就比如博天环境。
巨变、改革、换道,在近几年高频出现在环保产业,一批上市企业的退市则更加证明了,当下“变则生,不变则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表示,传统环保产业已进入存量资产高质量运营新阶段,正在从污染治理为主迈进高质量运营新阶段,未来将更需要能够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同综合治理的全能型选手。反观上述公司,东方园林、*ST美尚也确实存在经营业务较为单一的问题。
“对于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而言,只有顺势而为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否则看到的蛋糕只是别人的;也只有开拓创新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否则只能通过同质化竞争来拿到市场。”与从业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