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水资源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3月22日—29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更加细致、审慎、科学、集约地利用水资源。
更加细致地调查水资源。传统意义的水资源指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能够满足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发展需求的地表水或地下水。随着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海水、雨洪水、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一种补充,利用量逐年增加,用途越来越广。据统计,2018年—2022年,我国非常规水资源供水量升幅超过100%。其中,再生水、集蓄雨水为主要水源,二者分别占非常规水资源的84.9%和6.0%。从区域上看,2022年北京市污水处理回用量为12.05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2021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范畴。摸清水资源“家底”是对水资源“精打细算”的前提,这不仅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常规水资源,也包括海水、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以及冰川、常年积雪、高原湖泊等广义上的水资源。
更加审慎地规划水资源。2022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998.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补水分别占用水总量的63%、16%、15%和6%。相比其他自然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流域性,在规划利用水资源时应充分考虑流域特点,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等水事行为。根据《水法》,水资源规划应服从所在区域的综合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协调。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强调“深化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目前,我国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探索了流域级别的国土空间规划,有序统筹流域尺度上的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统领大江大河国土空间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作为流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衔接,对支撑国土空间开发、生产力布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更加科学地调控水资源。我国初步建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水资源调控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流域水利工程统一调度,有利于打破一地一段一岸治理的局限,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水资源精细化调控创造了条件。利用这些技术,动态分析河道、水情、水利工程等供水信息,预测水资源需求量,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生态流量调度是协调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关键,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调度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相关部门编制水量调度方案和年度调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脆弱区域、有明确生态保护对象的区域、江河流域生态敏感期等的生态用水需求。
更加集约地利用水资源。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面和环节都要考虑到水资源的约束。农业和工业是我国的主要用水部门,2022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72,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例由2018年的20.9%下降到16.1%。虽然节水工作成效显著,但部分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粗放用水现象依然存在。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主要指标看,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水资源集约利用需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具体目标、方向和重点。缺水地区要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限制发展高用水行业。丰水地区要减轻水环境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污水治理成本。此外,还应加大违规取用水整治力度,加快建设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