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相融 厂城共生,厦门水环境“重生”之路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3-07 13:54 来源: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碧海银滩、清水绿岸,厦门这座胸中藏山蕴海的宜人之城,正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美丽中国高颜值样板”。

水城相融 厂城共生,厦门水环境“重生”之路

市政环科公司与厦门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投身于污水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率先在国内构建起源-网-厂-海(河)一体化水环境运行管理体系,形成高密度中心城区陆源入海污染问题的常态化解决机制,有力促进厦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改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答卷上留下生动的注脚。

时光回到1980年,国务院决定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破了厦门长期以来的沉静局面。随着厦门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筼筜湖污染问题尤为突出。1982年,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厦门市筼筜港污水处理厂。1986年9月,福建省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厦门市污水处理厂(筼筜水质净化厂前身)开工建设。1988年3月,一场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治污的一场大硬仗。次年,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助力筼筜湖开启了“重生”之路。

走进筼筜水质净化厂

世纪蝶变 新时代水环境治理的先行者

筼筜水质净化厂于2006年底由厦门市污水处理厂与厦门市污水处理二厂合并组建而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0万吨,服务面积约7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20万人。位于具有“城市会客厅”美誉的筼筜湖畔,地处厦门中心城区及风景核心区域,厦门市海湾公园南侧,鹭江滨海景观带北侧,周围海域是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筼筜水质净化厂处理工艺为前置反硝化BIOFOR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在国内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工艺中较为罕见,相较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停留时间短,厂区布置紧凑,具有占地面积省、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

在新时代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要求下,按照国家有关部委提出的建设任务和技术要求,筼筜水质净化厂率先“站”了出来,启动日处理水量30万吨的三期提标改造,增设反硝化滤池、高速气浮池、加氯接触消毒等深度处理单元。出水水质标准由改造前的一级B提高至国标一级A,每年可削减1095吨的CODCr(化学需氧量)、1095吨的BOD5 (五日生化需氧量)、328.5吨的氨氮和109.5吨的总磷排入厦门西海域,极大改善厦门周边海域水质。

2018年12月,筼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在不停产的状态下完成管道接驳,顺利实现通水,污水全处理全达标排放,不仅保障流域水质安全,更成为新时代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筼筜水质净化厂对水质净化效果及建筑外立面景观要求高,将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建设全过程。2023年12月,筼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继获评省市优质工程、华东地区优质工程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筼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深度处理创新采用国内领先的“后置反硝化物滤池+高速气浮池”工艺路线,处理能力合理可靠,在极大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减少电能消耗;采用集约化建设形式,构筑物及处理设施叠建,占地面积仅为常规深度处理工艺用地指标的五分之一,以较小的占地达到优质稳定的出水标准,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建筑物科学进行气流组织,选用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设备,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节约能耗。

筼筜水质净化厂是厂城融合、科技创新、空间利用、绿色低碳、海绵城市等在新时代水质净化厂应用的生动范例,为城市水质净化厂建设树立了标杆典范。

走进前埔水质净化厂

生态惠民 环境共融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

前埔水质净化厂原称石渭头污水处理厂,位于厦门岛东部,面向环岛路,毗邻会展中心,靠近学校,且四面均有住宅小区。如何避免“邻避效应”,在高效处理污水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前埔水质净化厂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减少生产过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前埔水质净化厂的生产构筑物全面加盖,屋顶及厂区采用园林式的绿化。厂区内营造疏林草地空间,还有清澈见底的中水景观,处处可见生机景象,生产与生态在城市的同一空间共同生长,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前埔水质净化厂三期扩建工程依山而建,根据西高东低地形走势,因地制宜采用了半地下和全地下相结合的地埋式形式建设30万吨/日污水设施箱体,箱体用地约6.4万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大小,设备安装规模20万吨/日,建成后前埔水质净化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40万吨。

前埔水质净化厂三期扩建将污水处理池和设备操作层置于地埋式结构内部,将污水处理过程的臭气、噪音等不利因素覆盖在建筑物内,顶盖上作为绿化空间,将大面积绿地留给周边的居民,周边居民推窗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绿地,实现了污水厂与周边环境共生融合。

前埔水质净化厂三期扩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集约式半地埋污水处理箱体,区别于传统建设模式,土建工程量少,具有使用寿命长、更加节能等特点。目前箱体上方正在研究策划集健身、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全民运动共享空间,进一步发挥社会效应。

前埔水质净化厂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手段,通过优化运管模式和生产技术创新,引入智慧水务运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智慧化辅助水厂运营管理,运用模型算法决策,使水质净化厂高效、稳定、节能的运行,减少管理成本及碳排放,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真正统一。

走进高崎水质净化厂

立体空间 智慧集约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作为厦门本岛污水“零排放”的重要托底工程,高崎水质净化厂于2021年建成通水,承担湖里东、西片区污水处理。随着厦门本岛3座水质净化厂互联互通干管相继建成,高崎水质净化厂与筼筜水质净化厂、前埔水质净化厂形成合力,增强本岛污水处理系统的统筹调度处理能力,满足本岛污水排放处理需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高崎水质净化厂一期规模20万吨/日。地处厦门环岛路优美海岸带上,拥有绝佳的岸线景观,采用一体式半地下集约式的建设形式,上层为公园,中间层是运营维护空间,地下层则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和管道,将污水处理的工艺单元包裹在一个大的建筑箱体内,污水处理过程中臭气和噪声均在建筑箱体内得到有效处置,将城市功能、运营维护、污水处理进行上下叠合,既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将稀缺的景观资源带给市民,为厦门T4航站楼开发预留了景观延伸,构建了全新的生态空间。

高崎水质净化厂作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程度高,通过采用班组生产运管与全厂自控系统、智慧水厂运管系统三者密切结合,高效完成各项生产计划、调控及监管等日常工作。

2019年以来,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工作部署,在厦门市政集团领导下,厦门市政环科公司以强烈的国企责任担当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一大批水环境治理项目,累计新建扩建了16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5万吨/日,超过了过去三十年建设总量,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11.5万吨/日,为厦门市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过程中,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动污水处理高质量发展,护航厦门流域水环境。

坚持环境友好,因地制宜建设集约地上式、半地埋式和全地埋式等不同形式的污水厂,将污水处理过程的臭气、噪音等不利因素覆盖在建筑物内,将美丽的岸线风光、污水厂上盖公园和大面积绿地留给周边的居民,调蓄池顶部均为绿地或封闭建设后“无缝衔接”融入公园,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

坚持用地集约,针对厦门市土地资源稀缺问题,采用集约用地模式建设,相比常规污水厂,共节省了78公顷建设用地。其中,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用地0.55公顷/万吨水,较住建部建设标准节约用地比例约55%;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用地0.59公顷/万吨水,较住建部建设标准节约用地比例约62%。

坚持资源利用,新建污水厂选址时,同步考虑再生水利用,目前大部分新建污水厂都实现再生水就地作为溪流生态补水水源,有效改善了相关溪流的生态环境。同安埭头溪每天引入同安、西柯水质净化厂12万吨/日以上的高品质再生水后,实现了生态基流流通、逐步恢复了河道的生态自修复功能,有效提升了埭头溪水环境质量;翔安怀远湖引入澳头水质净化厂尾水约3万吨/日,极大改善怀远湖的水动力情况,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推动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沿湖生态系统、乡村景观得到大幅提升,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通过采用低耗能工艺、高标准除臭工艺等,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建设全过程,因地制宜设计,一厂一策推动项目建设,选用高效优质设备,优化结构节约投资。

厦门市政环科公司倾力打造精品市政,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污水处理厂规模、年污水处理量、主要污染物年削减量等均位居全省第一,厦门域内水质净化厂连续三年在各级运行评估中保持“全优”佳绩,为厦门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

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厦门市政环科公司将秉承着集团公司“务实创新 全面为民”的企业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将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转换为人民群众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贡献厦门市政环科力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