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受政策驱动发展迅速 未来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分析
当前,塑料污染防治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我国于2020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可降解塑料”作为塑料制品替代方案之一被多次提及。
可降解塑料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被自然分解的塑料。在政策法规的推动下,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未来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面临概念模糊、性价比不高、环境友好不确定性等问题,需要尽快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健全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可降解塑料发展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光降解塑料,由于其伪降解性,已被全球明令禁用。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即在传统塑料中加入淀粉、小麦等天然物质,由于其不可完全降解且使塑料整体性能受损,也被禁用。
第三阶段是近十年兴起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指在自然界条件下(如土壤、沙土、海水等),或特定条件下(如堆肥化条件、厌氧消化条件或水性培养液等),由微生物作用(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等)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变成二氧化碳、水、甲烷或矿化无机盐的塑料。可降解塑料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三类: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有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有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系列(PBS,PBAT,PBSA)等;煤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有聚乙醇酸(PGA)。
我国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原则,是以减量化、可循环、可回收、易回收、可降解为指导,开发和推广符合性能标准、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和替代产品,从产业政策角度看,我国的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得到了稳步发展。
目前国内的PLA、PBAT已经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并且还有大批生产线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中,PHA、PCL、PPC等生物降解塑料的产能、应用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在一系列绿色生产和消费领域出台了大批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塑料污染治理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国内外更多政策的逐步出台、实施和完善,人们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国内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创新、检测评价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
可降解塑料产业现状
2024年1月1日起,《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
在可降解塑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规定》明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支持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制品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成本,实现价格低又环保。
河南省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挥财政、金融作用,专门出台了《支持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若干政策措施》,在引导提质增效、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企业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工业处负责人表示。比如,在支持技术攻关方面,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竞争择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方式,支持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实施一批省级科技项目。在支持成果转化方面,对重点产业链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豫转化、产业化的,按照其上年度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10%的奖补,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受政策驱动发展迅速。2019年以前,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量和销量增长速度均较缓慢。2020年以来,受“禁塑令”“双碳”等政策驱动,我国可降解塑料产量和销量增速明显提升,2021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0.2万吨和27.6万吨,均比上年增长逾20%,在建拟建年产能超400万吨。
PLA和PBAT是我国主流的两类可降解塑料产品。PLA和PBAT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产业发展较快的两类可降解塑料,而PHA因其突出的生物溶解性能在医疗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备受行业关注的可降解材料。其中,PLA具备较高的硬度和高透明性,是理想的透明容器、管材制造原料,但耐水解性能不佳;PBAT性能接近传统石油基塑料,具备较好的延展性和断裂伸长率,成膜性能突出;PHA具备良好的降解能力,不要求工业堆肥等苛刻条件。综合来看,PBAT、PLA等性能与普通的日用消费级塑料比较接近。
未来,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