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市场环境及发展前景分析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2-18 17:52 来源:中研网

水污染防治技术是保护水资源、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水污染情况和水环境需求。水污染防治技术是指预防和治理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控源截污技术、内源治理技术、活水循环和清水补给技术、水质净化技术、改革工艺减少或降低废水毒性、重复利用废水、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处理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到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水环境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在污水处理时大量产生的污泥却没有完全得到有效的处理处置,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向好的薄弱环节。

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配套、泥水并重,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推进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

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多项政策规划,对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市场环境及发展前景分析

水环境治理是我国环保产业近年来着力发展的细分领域之一。据住建部统计,从2013年至2020年,我国污水处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607.82亿元增长至2107.78亿元,增速显著高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整体投资增速水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同时,人们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的发展。

膜法水处理技术是当今世界公认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它可以同时解决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带来了水处理技术的革命。膜法水处理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市政污水再生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自来水深度净化、农村微污染水处理、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等,可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保障饮水安全,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膜与膜材料处于膜产业链的顶端,是膜产业的核心,在膜产品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按照“重点提升、重点推进、重点培育”发展思路着力发展膜与膜材料产业,通过“重点提升”,提升一批存量产品性能,使膜与膜材料存量产品迈向中高端,化解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膜行业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膜产品发展实际,按照“高端引领、强链补链、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推动膜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膜与膜材料、膜装备(含工程成套设备)、膜应用及运维服务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膜与膜材料为核心、膜装备为主体、膜应用及运维服务(工程设计与施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污染防治企业相关环保业务收入规模将超过7700亿元,与2020年3900亿元的收入规模相比几乎翻倍。新一轮市场洗牌下,行业利润或将逐步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未来,水污染防治技术企业可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