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Weekly》:电气化时代 新能源汽车减排到底减了多少?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1-17 17:54 来源:财联社

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白热化,各大车企开始卷价格、卷电池、卷智能驾驶的炫酷黑科技,市场与消费者共同的狂热之中,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初心——减排,似乎不再受到瞩目。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仍在紧迫靠近,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关注新能源汽车在减排上所做的努力,进一步审视新能源汽车在双碳未来中的责任与贡献。

减排到底减多少?

燃油车到底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统计数据显示,每辆传统燃油汽车每年平均排放约4.6吨的二氧化碳。生态环境部2021年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显示,2020年,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尤其是公路运输,年均排放10亿吨二氧化碳,占交通行业排放总量的85%左右,是不折不扣的排放主体。

因此,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新能源汽车,对减排的贡献自然不必多言。同时,新能源车主要依赖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大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过,汽车产业链是庞大复杂的一个整体,《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26%的碳排放则来自上游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从产业链整体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到底能为全球减排战略带来多少实效, 围绕这一问题已有不少研究面世。

清华大学一项名为“未来煤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分析”的研究显示,围绕“从矿井到车轮”模块,其对5条煤电技术供电驱动电动车路线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定量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能耗为1123-1592KJ/km,温室气体排放当量二氧化碳为131-162g/km。相对于汽油车路线,电动汽车路线的节能减排优势明显,节能35%以上,减排至少20%,而采用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组合的先进供电技术供电驱动汽车,和汽油车相比,温室气体减排高达80%,能耗则降低至40%。

全生命周期减排,车企如何做?

对车企而言,大力提升环保实力的要求下,如何实现全生命流程减排?从各大车企的ESG报告中,我们可以对其减排策略一探究竟。

要做到全生命流程减排,首先要将汽车的产品碳足迹摸得一清二楚,通过了解和评估产品的碳足迹,可以识别和量化产品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吉利在ESG报告中披露,其已从各个碳排放源入手,即使用端、制造端、供应链、物流和其他,制定了相应的减碳行动路线,并及时调查和规划;理想则根据ISO 14067和PAS 2050等规范,制定了碳足迹核算标准,提出设计、生产工艺、能源控制和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建议,以降低整车碳足迹;小鹏对全量产车型的碳足迹进行了评估,并搭建了碳排放测算体系。可以看到,以上三家车企在碳足迹方面的措施较为完善。

具体到减少碳排放措施上,小鹏披露了多种举措,如轻量化、高性能、优化智能运算中心的绿色设计;三头并进的绿色生产;使用可循环材料的绿色包装;优化策略的绿色物流;开发替代材料的绿色回收;搭建碳排放测算体系等方法,从源头过程至结束来整体减少碳排,在调研企业中披露最为详尽。

吉利也分别在使用端、制造端、供应端采取措施减碳,如新能源转型、聚焦节能降耗和清洁能源替代、提升碳管理能力等,显示出其对减排的重视程度。

比亚迪披露,其通过改善工艺、替换材料来减少能源使用和废弃物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定期评审和核查,建设绿色解决方案并运用至园区,参与相关标准和认证;理想则通过使用环保材料、采用绿色工艺等措施,收集废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

新能源汽车先驱特斯拉披露,一辆特斯拉电动车在其生命周期内可减少55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不过,其并没有披露具体测算方式。

能源管理也是车企减排举措中的重要一环,其能够通过对能源的使用进行监测、评估和优化,识别和改进能源浪费、低效设备和工艺,实施节能措施和技术创新,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在能源管理方面,吉利设立了能耗管理目标,监控分析并评价收益,推出“吉碳云”平台来管理碳排,持续推进升级EMS能源管理系统;理想设定了单车能耗目标和单车水耗目标并定期追踪,计划在未来推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小鹏建立碳排放测算体系,减少包装使用量推广绿色生产,测算碳排放并推动多个部门率先制定了减碳计划和设定减碳目标,鼓励绿色办公和节约能源,环保培训提高员工意识;比亚迪制定了《比亚迪节能降耗管理程序》和《节约用水管理规定》,新增了48个大型生产技术工艺管理节能改造项目,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总体来看,吉利在国内车企中,对减排相关举措披露得最为完善详尽。造车新势力成员们,也普遍重视汽车减排情况。相较而言,特斯拉更愿意披露其在环保领域上所做的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风生水起的比亚迪,则在减排议题上的公开信息较少。

事实上,减排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仍是一条需要不断前行的道路。各大车企也日益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从核心技术上保持竞争力。

例如,吉利持续研发超低排放技术,包括混动技术、纯电技术、甲醇汽车和碳捕集技术、氢气发动机;理想注重绿色电池开发,应用绿色材料,与低碳技术领先的原材料企业合作;小鹏在碳纤维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方面持续深耕;比亚迪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推出了 “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Platform 3.0”、“CTB电芯整车一体化”和“DM-p混动”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