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持续改善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慧聪水工业网 2023-12-19 09:45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周雁凌 季英德

初冬的新薛河湿地出水口,清流潺潺,群鸟翱翔,耳边鸟鸣声声音;水面荷枝尚绿,岸边洁白的芦花随风摇曳,呈现“芦花飞雪”的胜景,好一幅冬日里的美丽画卷。

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范燕强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巩固环南四湖生态屏障,持续提升南四湖水污染防治水平,微山县建立‘流域+区域’联动机制,优化水环境空间布局,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着力强化入湖河流在线监测能力。累计投入14.9亿元,相继建设了南阳岛、微山岛等9处人工湿地6万亩,保护修复3处原生态湿地10万亩。”

新薛河湿地作为山东省第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为全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推广、南四湖水质持续改善立下“汗马功劳”。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岗对记者说:“济宁市坚决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强力推进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1—10月,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干线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全省第1位,水环境质量指数5.25,同比改善6.52%,改善率居全省第3位。自2003年起,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改善,湖区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向三类水的跃升。”

完善攻坚机制,狠抓责任落实

南四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调蓄枢纽和淮河流域主要蓄滞洪区,承接鲁豫苏皖4省34县(市、区)3.17万平方公里范围的来水。推进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关系到南水北调水质和生态安全,关系到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工程实施。

济宁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暨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班。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坚持定期研究,始终紧抓不放。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济宁建设推进会、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统筹推进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成立正处级的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管理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统筹推进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

为全面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济宁市制定出台《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农业面源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等方案及年度方案,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一一细化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狠抓督导落实,每月召开月度分析会议,实施周调度月通报、红黄蓝管理、县级领导包保制度,对突出环境问题、重点任务开展现场督导、跟踪督导、精准督导,对任务进展缓慢的及时进行督办,切实推动生态环保任务落到实处。

济宁市多次组织开展南四湖流域水污染专项执法行动,2023年累计对流域内580余家涉水工业企业开展执法检查,立案查处26家,移交移送2家。提升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将所有涉水点源和109个水质监测站等全部纳入平台监管,扁平化指挥,实现治水24小时线上线下高效联动。

微山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忠华告诉记者:“我们牢牢守好南四湖生态保护主阵地,坚决扛牢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2023年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先后11次听取环保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定推进措施。优化完善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成立了县南四湖综合管理委员会,县人大、政协定期开展视察调研,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格局。”

实施“五水共治”,全域统筹推进

走进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只见一侧是方方正正的露天大“鱼池”整齐排列,另一侧繁育车间内数十个圆形养殖池里,光唇鱼、马口鱼、大口黑鲈等鱼苗正欢快畅游。

微山县南四湖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胡广勤介绍,为切实解决南四湖渔业养殖污染问题,微山县实施了退渔还湖,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拥有智慧渔业车间9个、循环水养殖车间2.7万平方米,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鱼的粪便、残饵压滤成有机肥,其余的水体通过固液分离、生物过滤、消毒杀菌、液氧增氧后再循环使用,保证了水不外排,同时又为鱼生长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济宁市不断完善南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全域统筹推进工业水、农业水、生活水、船舶水、输入水五个方面“五水共治”,即严格依法治理工业污水,规范减量治理农业污水,全面提标治理生活污水,智慧监管治理船舶水,联防联控治理外来水,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工业污水治理方面,济宁市完成2223个入河排污(水)口溯源整治,封堵非法或不合理排污口125个。纳入整治范围的33家涉盐企业采取水源替代或末端治理的方式全部完成外排水脱盐任务。

为规范减量治理农业污水,济宁市1981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2年化肥使用量32.5万吨、农药使用量1.05万吨,分别较2020年减少5.7%、8.7%。完成63.09万亩稻田退水治理任务和1.8万亩渔业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

济宁市对生活污水全面提标治理,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2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准四类标准;完成雨污合流道路改造349.7公里、雨污合流小区改造1512个;完成8条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消除城市污水管网空白区11.1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5789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975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为推动智慧监管治理船舶水,济宁市建立“济宁e交付”信息监管系统,现有44家港口、6900余艘营运船舶污染物,实现从“船”到“港”封闭管理。

济宁市对外来水实施联防联控治理,在入湖河流(支流)的入境、入湖口、县界,建设10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河流入境、入湖口,发现异常值第一时间联动处置解决。推进流域联防联控,签订市级、县级联防联控协议48份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47份。

坚持生态优先,保障清水北上

据了解,新薛河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总面积约1万亩,入湖河流经过节制闸、地下涵洞导入人工湿地滞留塘,再经六级净化塘深度净化后才能进入湖区,成为河流入湖前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经过实验与监测,上游来水在净化塘内滞留1个月,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可达50%以上。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水环境科副科长柴伟强告诉记者:“2023年微山县投入资金1900万元,又对新薛河湿地进行了生态修复,通过湿地进水、布水改造,调整湿地内植物和土方,新建了生态护岸、管护道路,重点保护修复了湿地出水口白鹭林及须浮鸥栖息地,在保证水质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持续改善南四湖水质,济宁市创新“污水处理厂+湿地”流域新模式,41家规模化污水处理厂配建了人工湿地;洸府河等21条河流建设了人工湿地,9条河流正在建设人工湿地;全市共建成人工湿地70处,面积约16万亩,形成了流域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集群。新编制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导则,规范指导河湖缓冲带建设。先后实施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完成10万余亩菹草治理,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全市湿地面积达255万亩,湿地率15.21%。

济宁市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全市累计放流鲢鱼、草鱼等优质鱼苗5000多万尾。完成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青头潜鸭保护小区建设,开展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1000亩水生植物种植任务。南四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植物种类达到656种,陆生脊椎动物达到404种。

2023年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引长江水400多亿立方米,调入山东省水量61.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受水区缺水问题,受益人口超6800万人;2019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调水5.87亿立方米。

十年来,在解决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同时,东线工程也带动京杭大运河成为“黄金水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打通了京杭大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航道,增加里程62公里;通过持续补水,改善京杭大运河济宁至长江段的航运条件,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目前京杭大运河的全年通航里程达877公里,运河水运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