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解读:长三角碳普惠联建,如何建?
“在江浙产生的碳减排量能够通过碳普惠交易平台,被上海某大型活动购买,用以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这在长三角碳普惠联建体系成熟之后或许能够实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画面。
长三角碳普惠联建的设想源于日前江浙沪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一条明确将选取部分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项目互认,借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既有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碳普惠交易平台。
多地碳普惠联建的提法在国内尚属首例,碳普惠联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联建应当如何建?建成之后又有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碳普惠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当前,我国已有多地探索建立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但多地联建的提法尚属首次。
在孙永平看来,三地在长期的联建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合作机制。从决策层看,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能够决定和决策关系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从协调层看,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能够协调推进和检查督促跨区域重要合作事项;从执行层看,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能够设立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推进落实。“这些为碳普惠联建奠定了基础。”
此外,三方都有减排的需求和决心。孙永平指出,由于碳市场的“抓大放小”原则,很多中小微企业并未纳入碳市场,这就给碳普惠留下广阔的空间,而长三角民营企业或者说小规模企业比较多,碳普惠需求较大。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南方地区聚集了57%的小微企业,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占据前三位,合计占比达26%。其中,小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新增注册数量最多。而碳普惠平台建设能够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的减排意愿。如南京银行推出的“鑫减碳”能够与企业产生的碳排量挂钩,碳排放额越少,贷款利率越低,能够促进企业减排。
同时,孙永平也指出碳普惠联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碳减排量的统计与核算问题。在孙永平看来,碳普惠把焦点放在了排放量较小且分散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上,这也就意味着在碳减排量的核算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这就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碳减排数据质量的问题。“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可以通过步数来兑换绿色积分,但是很难确定步数的来源是上下班通勤还是没事遛弯,只有前者才能被纳入碳普惠的核算之中。”
“同时,个人和企业的碳排放量小,排放源复杂多样,需要一套科学的、大家能够认可的方式来进行核算,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的数据。”
同时亟待解决的还有碳普惠应用场景的问题,即通过减碳行为获得的积分能够在哪里兑换或者交易。“设置合适的场景才能对减排行为形成激励。比如武汉的居民如果能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减排获取积分,并能用积分兑换机动车过江的许可,满足应急情况下的过江需求,或者兑换公共停车场的免费停车时长,他们就会积极参与碳普惠。”
长三角碳普惠联建,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建。
在孙永平看来,“统一”是最重要的。“统一纳入范围,统一统计核算体系,统一交易平台,统一应用场景是三方联建的重中之重”。
“统一纳入范围指的是个人的哪些行为以及哪类企业能够被纳入碳普惠平台。”孙永平说到这举了个例子。“各地行业分布并不均衡,比如上海的服务业多,江浙的中小制造业多,三方就应当考虑把哪些企业纳入碳普惠平台。”
“统一统计与核算体系,统一交易平台,统一应用场景”则是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核算、交易体系。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看来,“统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应当建立基于长三角领域碳普惠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得长三角居民践行各种绿色行为的减排量保持一致。”
此外,陶岚还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层面角度出发,指出应当体系化、标准化、平台化推动“政府顶层设计,企业主体参与,公众广泛参加”的多元化碳普惠机制在长三角落地。
陶岚认为,首先应当加强长三角区域政府在碳普惠领域顶层设计,包括碳普惠整体目标、体系建设、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其次是利用好多元社会参与机制“碳普惠合作网络”的优势,共建区域统一的碳普惠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长三角政府间、企业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个人碳账户与政府、制造商、金融业之间的链接,助力个人碳账户变成绿色资产。
再次是营造长三角绿色低碳生活生态圈,支持彼此核证减排量跨区域消纳,支持创新的共同激励机制,实现个人碳账户、碳资产在长三角区域的互认,发挥整合激励的放大效应。
今年,“碳普惠”和“碳普惠合作网络”被写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之中,碳普惠得到充分肯定,真正成为中国国家政策与行动,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碳普惠联建则意味着把更多主体的减排努力连接在一起,在更大地理范围、更多行业和更大群体中开展碳普惠,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大的减排。”孙永平表示。
陶岚同样指出,碳账户作为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创新机制和工具,可以帮助居民以简便易行的方式参与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来。
个人碳账户在三地的互联互通,使得居民在长三角体系内践行减排行为可以被记录,量化和记录到一个平台上,这将放大居民的减碳场景和减碳激励,让三地居民共同享受到减碳带来的好处,这有助于提高长三角居民整体的减排意识和效率,提升绿色公民的素养,培养绿色消费习惯,使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陶岚进一步指出,如果三地碳普惠联建建成,将是首个区域联建碳普惠机制的落地,是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区域协同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中国角边会上,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刘锋介绍,中国政府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
当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发展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三地碳普惠联建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的协同创新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解决方案。
同时,三地联建能够以点带面,促进更广泛的参与,有助于做出品牌效应,为其他地区例如京津冀,大湾区等碳普惠联建提供宝贵的经验。
“希望未来通过碳普惠这样一种机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人人都成为减碳大军中的一员,做出自己的碳中和贡献。”孙永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