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成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关键词
《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两个多月,各地各部门积极安排和部署相关工作。记者通过采访和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协同”一词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中被屡屡提及,无疑成为要把握和突出的工作重点。
正如生态环境部近期召开的相关工作会议指出的,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当前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协同性。
各省份协同共治 谱写黄河治理“大合唱”
自青海省流经9省(自治区)至渤海,黄河流域具有较大的地域范围,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流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专家表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生态保护治理目标要求高,应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模式,推动解决重大共性生态环境问题。
“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6000万元;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6000万元……”2021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议签署以来,两地水污染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初步形成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近日,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标志着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取得重要进展。
两省联动只是开始,更多省份正向着协同共治的道路迈进。目前,河南省已经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完成了《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签署工作,正积极探索与上下游、左右岸的山西、陕西两省签订黄河流域省际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从生态补偿到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同共治”正在成为各省份间的共识。山东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河南省沟通交流,修订完善协议内容,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更加突出改善成效,做好两省补偿协议续签工作,持续推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岸协同共治 双管齐下共破水污染难题
“十三五”以来,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
治水离不开治岸。水污染的产生,归根到底来自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唯有从污染物源头进行整治,才能真正解决水污染的根源问题。对此,专家提出推动城镇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推进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与监督管理、强化流域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监督、重点督促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建议。
作为黄河源头省,青海省统筹推进水环境、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联防联治,保持“天下黄河青海清”。深化黄河干流、湟水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统筹开展湟水河排污口整治和黄河干流排污口排查。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土壤环境监管,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和督察督政,深化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土壤环境稳定。
甘肃省聚焦黄河流域不能稳定达标水体,深入推进“查、测、溯、治”措施落实。督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尾矿库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尾矿库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面对地形复杂、泥沙淤积的“十大孔兑”,内蒙古自治区在利用柳桩编篱谷坊、阻止沟壑开裂的同时,积极探索沙漠治理,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利用“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对沙漠进行切割治理,推动止泥阻沙,达到了治沙保黄河的目的。
水污染治理仍然是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中的重点工作。生态环境部近期召开的相关会议提出,下一步还需制定实施入河排污口配套管理文件及技术规范,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指导监督,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督促地级及以上城市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减污降碳协同 推动黄河“绿色转型”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黄河治理重点关注的领域。《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控钢铁、煤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规模,推动钢铁、焦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严格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沿黄省(自治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创建一批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等。
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各地积极安排和部署相关工作。四川省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并配套废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养殖粪污污染治理,强化水环境风险防控。同时统筹布局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畜牧业,合理布局中藏药材、错季蔬菜种植区域。推进农畜产品加工精深化、集约化。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禁止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推进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依法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同时,继续推动化工企业迁入合规园区,加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污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