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沟综合治理 让“薄”地变“宝”地

慧聪水工业网 2022-11-01 16:01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李明哲

近日,在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区,一台挖掘机将四百多个已打包好玉米秸秆捆均匀平铺在侵蚀沟里,再进行填埋覆土压平,使原来一条长110米、宽2.5米的侵蚀沟恢复成为耕地。

今年,在黑龙江省这种秸秆就地取材、就近填埋的方式,成为鹤山农场有限公司治理小型侵蚀沟的首选。

侵蚀沟综合治理 让“薄”地变“宝”地

用石笼护砌方式治理冲刷沟

通过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每条侵蚀沟产生位置、发展趋势及分布特点,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分别采取削坡、清淤、秸杆填埋、植物护坡等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初步形成具有鹤山特色的侵蚀沟治理模式。

小秸秆有“大用途”

侵蚀沟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可造成黑土大量流失。鹤山农场有限公司通过“秸秆回填滤水、坡面恢复修形”的“良方”让侵蚀沟变“良田”,不仅提高了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的难题,降低了治理成本,保障了黑土地的永续利用,使“小秸秆”变成“大宝贝”。

“以前我种植的这块地被雨水冲出了70多米长的侵蚀沟,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来回过车拉运都非常不方便。沟越冲越大,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黑土流金呐,可给我心疼坏了”,以前一提到地边的侵蚀沟,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八管理区种植户刘明江就头疼。今年,他所在的管理区采取秸秆填沟的方式,治理了40条中小型侵蚀沟后,水土流失的问题解决了,土地面积增加了,田农路运输也通畅了,这让刘明江高兴地合不拢嘴,他说:“明年再种地,就能播到头播到边了,产量也会提高不少……”

侵蚀沟综合治理 让“薄”地变“宝”地

秸秆就地取材,就近填埋

工程治理“解难题”

今年按照北大荒集团鹤山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工程要求,在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1-4-3地号东侧,利用石笼护砌方式治理的482米冲刷沟,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早在秋收之前就已竣工,农业发展部门正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初验,确保通过工程措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土保水,保障耕作安全。

在面对局部地段冲刷严重、沟坡较大的中型侵蚀沟,鹤山农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采取雷诺护垫坡式护岸方式进行治理,经修坡整形后,用石笼进行防护,既排上游来水又稳定沟床,有效保证机车作业安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为大型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水务负责人张植峰说:“耕地是农业的发展之本,针对这种相对较大的侵蚀沟,我们采取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救治’,使农业耕地得以恢复‘健康’,有效遏制了侵蚀沟的进一步恶化,持续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侵蚀沟综合治理 让“薄”地变“宝”地

治理水土流提高耕地抗灾减灾能力

一沟一策“再救治”

涝渍地俗称“鱼眼泡”,在鹤山农场第三管理区6-9-4地,有一处127亩大小的“鱼眼泡”,由于位置正处在地中间,每年春天播种时都不能播满播严,还影响机车作业进度。第三管理区主任潘贵柱向记者介绍了它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田间低点积水形成。这些鱼眼泡大部分处在耕地中间,且地势低洼、杂草丛生,机车收获时都要绕开这些地方,给秋收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面对这种情况,公司根据田间“鱼眼泡”成因进行认真研判、精准施策。在整地过程中,采取平地或回填熟土的方式恢复涝洼点地势,将地表径流顺田间落差流入自然沟中,使其达到土地连片的耕种状态。特别是针对壤中流突出形成的涝渍地采取“修筑渗流池”或“渗流池+盲沟”的方式进行治理,实现了当年治理、当年耕种、当年见效的效果。

“这回好了,这处‘鱼眼泡’治理完,我家又增加了127亩地,能多打80多吨玉米。”看着治理完的耕地,种植户丁明军喜笑颜开。

今秋,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已治理侵蚀沟57条,鱼眼泡3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亩,保护耕地面积2250亩,有效提高了耕地抗灾减灾能力,扩大耕地使用面积,保证机械、粮食运输道路畅通,为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