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预测今年可能发生第3次连续拉尼娜 影响几何?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郑飞研究员团队日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2022年冬季将爆发第3次拉尼娜事件。根据预测,拉尼娜现象很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北半球春季,即3年拉尼娜事件(2020-2023年)发生的可能性很高。
第3次拉尼娜发生原因何在?可能带来什么气候影响?本报记者采访了本研究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郑飞研究员。
如研究预测成真,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将持续3年出现,2020—2023年将成为拉尼娜自1980年以来第2次持续发生3年的年份。那么,这背后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郑飞告诉记者,大气环流场和海洋次表层水是促使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爆发的两个前期关键因素。其中,今年春季大气的异常程度显著大于海洋。
他解释:“具体而言,2022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自1980年以来最强的东南风异常,其能够通过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洋上层的温度结构,形成大面积的冷水且得以维持,并在后续几个月持续发展和扩展范围,最终极大可能促成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连续第3次爆发。”
图为4个预测因子对2000和2022年冬季拉尼娜的相对贡献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圣女”的意思。气象学家一般会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的过程称之为拉尼娜现象;反之,则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
郑飞介绍,一般来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作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冷暖位相,会在间隔2—4年交替出现,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连续多年发生的现象较少。
在2020—2022年就发生了双拉尼娜现象,对此郑飞解释:“拉尼娜的持续时长相比厄尔尼诺有它的特殊性,会易于持续超过1年以上,形成2年左右的拉尼娜事件,也被称之为‘二次变冷’拉尼娜事件。”
“但是受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出现的物理规律控制,3年连续的拉尼娜事件还是比较罕见的,其从1980年以来只在1998—2001年间出现过。”郑飞补充,因此2022年爆发的拉尼娜事件将是本世纪首次3年连续的拉尼娜事件。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0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也曾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那么,此次第3次拉尼娜会带来什么样的气候影响?
基于已有研究,郑飞认为,拉尼娜事件影响下冬季我国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他表示,基于当前拉尼娜事件发生的较大可能性,预判今冬我国部分地区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有爆发极端寒潮和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同时,郑飞提醒,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单纯从拉尼娜事件爆发的角度就判断我国冬季会是冷冬是不科学的,更应该关注我国冬季气温的季节内变化。”
基于对拉尼娜发生带来的潜在影响预测,郑飞强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工作。
第一是密切关注预警预报。结合中短期天气预报和两周以上的气候趋势预测,提高对寒潮事件的防范和预警。
第二是农业和畜牧业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应对预案。他解释:“鉴于历史上的拉尼娜年冬季大多会对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产生影响,在预测拉尼娜事件爆发,我国阶段性冷空气相对频繁的背景下,农林、畜牧等行业应该提前采取必要的保温防冻等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预案。”
第三是能源和交通行业亦需密切关注冰冻雨雪灾害的预警。通过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避免出现极端低温或冰冻雨雪天气下的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等生产生活能源供应不足,以及大面积交通滞留等情况发生。
据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英文)》期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