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20余家环保企业更名——产业剧变之下 企业究竟该如何突围?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3年有120多家成规模的环保公司变更了名称,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样本和其中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把握这十年产业发生的转变和未来的趋势。
1、国企凸显产业属性 环保产业进入大平台时代
在更名潮中最显著的就是诸多头部国企纷纷在公司名称中加入“环保”或“环境”,比如:
2020年4月,「深圳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更名深圳环水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刚表示,“更名既是对过去15年发展成果的科学认识,也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经过15年的发展,深圳环水投资集团的业务已经由单一的供排水拓展为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业务。”
2020年9月,「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更名是基于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务中心将更加聚焦生态环境领域,是光大集团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新名称将更直观地体现光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重心,背后则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企业、全球最大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的雄心壮志。
2021年2月,「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更名是为更准确、更全面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树立长远的品牌影响力。
2021年3月,「广东省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称变更为「广东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广业集团自2017年以来的第二次更名,是将其旗下资产和子公司业务在环保方向上的一次大整合,同时也搭建起了各省标配的“环保集团”公司,四川等多个省份的环保集团业由此而来。
2021年5月,「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经过多年发展,其环保板块已经形成了“水、固、气”全业态布局,且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据官方声明,此次更名是首创集团审时谋势做出的战略决定,未来公司将以环保作为第一主业,带动其他业务板块的协同效益。
就上述环保公司而言,各家的来历和业务模型各不相同,但更名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升级为覆盖环保产业全领域的平台型公司。
这其中有水务公司到环保公司的升级,有国有资产资源在环保方向的整合,也有公司战略在环保上的聚焦。
以首创为例,这家做了这么多年环保的公司终于有了一个“环保”的名称。对于更名,首创的回答是,“这是首创集团审时谋势做出的战略决定”,且在更名的同时还启用了全新品牌形象。
也就是说,此次更名的背后是首创对生态环保产业更加深刻的系统认知和更为坚定的战略选择,选择的结果是环保被确立为这家公司的第一主业,至此首创环保才成为一家彻头彻尾的环保公司。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次更名无非是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体现应有的担当、提高政治站位、紧跟国家战略、响应“两山”号召;二是环保产业的形势今非昔比,已经从原来不受待见的边缘产业转变成了被战略重视的C位产业,在名字中加上“环保”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要知道环保产业头部的数十家公司中,环保业务营收在其总业务营收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并非主业。
如今一众国企在环保方向上的升级、整合、聚焦,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时代变了、行业变了,这表明环境产业已然是份大事业、是值得巨头央企作为长久事业来干的。
头部国企在环保上的战略加重和平台化的布局是过去十年环保产业的一大变革,与之伴随的是社会和产业界对环境的认知度和重视度的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国企的上述更名现象标志着环保产业将全面进入大平台时代,不管是国家级的还是地方级的,都将以全门类业务的平台型公司参与市场。
2、民企凸显专业属性 环保产业链的深化、细化
在环保下半场,找准在整个产业园链上的专业定位,做战略性聚焦,牢牢地钉在自己擅长的板块,几乎是所有民企的必修课。
2021年12月,上市公司「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据景津官方公告,“更名是为更准确、更全面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树立公司长远的品牌影响力”。
其实逻辑并不复杂,景津最早是在环保这个需求场景下做压滤机设备起家的,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产品的应用场景大幅度突破了最初的环保领域,同时广泛应用于矿业、冶金、化工、新材料、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工业过滤领域,其中在环保领域的收入占比在30%左右,工业过滤领域收入占比在60%左右,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战略方向已经从场景转移到了专业能力上来了,公司名字中再强调环保就不合时宜了。
在环保行业,景津是在细分赛道里称王的典范,其能够在20多年间从一个小作坊涅槃登顶的制胜之道就是聚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景津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战略战术值得学习,其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在自身专业领域的持续深耕。
我们知道过去20年是时代红利和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的时期,很多做环保装备的公司动过染指工程的心思,做装备赚到了钱就想通过做工程实现快速增长,但很多时候是两头吃两头都没吃到。
而景津则是围绕自身的专业领域不断地筑深并拓宽了战壕,最终放弃了短暂的时代和政策的红利,但收获了长久的聚焦和深耕的红利。所以,「景津环保」更名为「景津装备」是景津的涅槃,也是环保领域聚焦和深耕带来成功的最佳例证。
这里存在一个重要启示:很多产业只是一个需求场景、应用场景,上游领域或者别的产业的创新可以引入进来,本产业的创新又可以输出到别的领域和产业,环保与材料等上游领域以及化工、水泥、物业等别的产业的关系即是如此,所以很多其他领域的公司跨界环保实在不足为奇。
未来环保产业对于民企而言,通过赶上一个政策、抓住一个机会、填补一块空白获得发展几乎不可能了,这种商业视角也早就过时了。
从这几年的环保上市公司看得出来,走得大都是专项领域、专项技术、工艺包(装备)这些路数,这基本上证明了中小民营公司走向未来的道路。
未来的环保产业最怕的是没有定位、没有特色,从近几年资本对环保剩余的一部分关注看得出来,那些在某一细分领域有专长的公司还有突围的机会。
头部公司要在大而全的生态位巩固地盘,中小公司则要在小而精的方向上寻求出路。不管哪类公司都必须面对战略定位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赛道、在哪些地区展开、服务什么样的客户这些问题对公司变得格外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向是运营时代立于不败的关键。
3、细分赛道涵义升维 环保产业范畴延伸
除了上述两种更名情况,还有一类在环保细分领域展开的更名潮,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环卫领域。
2020年12月,「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侨银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且同步发布了“城市大管家”战略,显示了其顺应时代的前瞻布局与打破传统边界、聚焦城市大管家的决心,本次更名可更准确反映业务内涵和公司在长期规划中的战略定位。
2021年7月,「深圳市玉禾田物业清洁管理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玉禾田智慧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玉禾田最主要的环卫项目投标主体,玉禾田物业清洁公司在名称上用“智慧城市运营”替换“物业清洁”,则是希望转型迈向智慧城市运营商之路。
2021年12月,「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福龙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因为公司经过近二十年在环卫相关业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以“环卫装备+环卫服务”为主、“固废处理+国际业务”为辅的全环卫产业链战略布局,原来的公司名称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公司的实际经营范围和业务特点,故而更名。
2022年6月,号称“北交所环卫第一股”的「新安洁环境卫生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新安洁智能环境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智能”“技术服务”字眼、去掉“卫生”字眼,更名是为了配合公司的战略转型,公司的主营方向将逐步从传统环卫领域向为行业相关方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支撑、管理及运营平台支撑转变。
自2020年以来,众多环卫领域的公司变更了公司名称,且普遍表现为:去掉了“卫生”、“环卫”、“环保科技”等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管理”、“智慧城市运营”、“城市服务”、“城市管家”、“智能环境”等热词。
这与环卫领域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城市管家”模式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出现,让环卫这个传统的环保细分赛道旧貌换新颜,在需求端要求升级叠加供给端竞争加大的背景下,环卫业务的涵义和内容发生了很大转变,很多传统环卫领域的需求已经转化为“城市管家”类项目出现在招标中。
环卫是刚性的公共服务,通常在付费机制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而疫情之下,逆周期的“新基建”临危受命,各路人马涌入市场,物业公司纷纷入局。
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环卫领域的市场规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为市场主体,环卫公司自然要与时俱进,群发性更名实则是这一细分赛道涵义升维的变现。
环保产业是一个被社会需求和政策要求定义的产业,随着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这个定义也在不断的调整,具体而言是不断丰富和升级,在此过程中产业的服务内容也会发生变革,更名只是这种产业深度变革下的一个体现。
4、结语
综上可知,各类“更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产业变革的暗流。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产业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很大程度走过了这个必然要经历的野蛮时代,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变化的不只是公司的名称,更是产业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