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零价铁基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土霉素的研究
研究背景
纳米零价铁(nZVI)因其比表面积大、还原能力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而在高级氧化技术中(AOP),nZVI则常被用于活化诸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等氧化剂以生成自由基,进而快速彻底地降解去除有机物。由于nZVI极易团聚、氧化、受溶液酸碱影响,且反应后易生成氢氧化物导致活性降低,因此为了突破其使用限制因素,可nZVI负载于稳定材料上,以减小上述不利现象,诸如活性炭、生物炭、沸石等。
基于过硫酸盐(PS)的AOP是一种新兴技术。在紫外光、碱、热、微波、过渡金属等作用下,PS分子中O-O键断裂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且SO4-•作用寿命较长(t1/2(SO4-•)=30~40 μs)、pH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已被逐渐推广应用。nZVI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傅晓艳等利用nZVI-PS联合作用,利用SO4-•实现水中罗丹明B的高效降解;Kim等利用nZVI活化PS生成自由基,实现水中苯酚的高效降解;Kang等构建nZVI /PS体系,利用•OH、SO4-•同步去除水中1,4-二恶英及As(III);孙丽华等分别采用nZVI和紫外光活化PS氧化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结果表明,nZVI体系对溶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佳。
目前常被应用于高级氧化体系的过硫酸盐主要包括过二硫酸盐(PDS)和过一硫酸盐(PMS),两者在活化方式、反应产生的活性物种类别、使用条件等具有类似特点,但由于两者分子结构特点不同,因此反应过程中必然呈现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生物炭负载nZVI活化PDS、PMS,构建吸附-高级氧化耦合体系,并选取典型抗生素——土霉素(OTC),通过OTC宏观去除规律研究nZVI在PDS/PMS活化中的围观差异。
摘 要
采用纳米零价铁基生物炭(nZVI-BC)耦合过二硫酸钠(PDS)或过硫酸氢钾(PMS)构建吸附-高级氧化复合体系开展水中土霉素(OTC)的高效降解。考察了不同PDS/PMS浓度、nZVI-BC投量、OTC浓度及初始pH条件下OTC的去除规律,并对体系中活性物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0.20 mmol/L PDS/PMS、0.01 g nZVI-BC、50 mg/L OTC、原始pH(5.0 ± 0.1)条件下可实现nZVI-BC、PDS/PMS的充分利用及OTC的高效降解;SO4‒• 在nZVI-BC/PDS体系中对OTC降解具有绝对主导地位(贡献度57.00%),nZVI-BC/PMS体系则主要依靠SO4-•、O2-•和1O2。
01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仪器
本文选取山茶籽壳作为生物炭原料(来源于浙江省衢州市)。过二硫酸钠(PDS)、过硫酸氢钾(PMS)、七水合硫酸亚铁、硼氢化钠、氢氧化钠、硫酸、甲醇、叔丁醇、糠醇、对苯醌、土霉素(OTC)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级。
试验所用仪器包括:箱式节能电阻炉(SX2-5-12),湖北英山县建力电炉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PWC-214),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pH计(ST3100-H),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000),上海翱艺仪器有限公司;控温磁力搅拌机(85-2),江苏金怡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水浴恒温振荡器(SHZ-82A),常州市国旺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厌氧培养箱(YQX-II),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冷冻干燥机(LGJ-10C),四环福瑞科仪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扫描电子显微镜附加X-MaxN20能谱仪(JSM-IT300,日本)。
2. 试验方案
1)生物炭制备。
利用去离子水将山茶籽壳原料清洗数遍、烘干后装入反应釜中,向釜内通入氮气保证其厌氧/缺氧状态,而后将反应釜置于电阻炉内,在600 ℃条件下热解2 h。热解结束待其冷却至常温,取出釜内固体研磨过筛,利用去离子水将上述得到的固体洗涤数遍以去除灰分和杂质,烘干后装入密封袋内保存备用。上述制备过程即可得到原始山茶籽壳生物炭(BC)。
2)纳米零价铁基生物炭制备。
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进行纳米零价铁的负载,反应原理如式1所示。称取一定量原始山茶籽壳生物炭、七水硫酸亚铁,使Fe%=10%、20%、40%、50%(质量分数),并将上述硫酸亚铁配置为一定浓度溶液。另称取一定量硼氢化钠若干份,为保证Fe(II)能被充分还原为Fe(0),本文控制Fe(II):NaBH4>2:1(摩尔比)。材料制备过程始终在厌氧培养箱内氮气氛围下进行,反应结束后将混合物置于冷冻干燥机内真空干燥48 h后装入密封袋,得到四种纳米零价铁基生物炭(xnZVI-BC),分别记为10nZVI-BC、20nZVI-BC、40nZVI-BC、50nZVI-BC。3)OTC去除试验。
配置一定浓度OTC溶液(25,50,75,100 mg/L),取150 mL溶液于250 mL锥形瓶内,xnZVI-BC投量设定为0.005,0.01,0.02 g,PDS或PMS浓度控制为0.05,0.10,0.20,0.40 mmol/L。溶液初始pH为5.0 ± 0.1,试验pH控制分别为初始,3,7,9,11。上述试验均在水浴恒温振荡器内进行,反应条件:25 ℃,160 r/min,2 h。在设定时间点取样,经0.2 μm PTFE滤膜过滤后测定剩余浓度。OTC去除率R如式2所示。
4)活性物种确定。
在设定的OTC浓度、xnZVI-BC投量、PDS/PMS浓度、pH条件下,选择甲醇、叔丁醇、糠醇、对苯醌作为猝灭剂,探究体系内对OTC去除具有贡献的活性物种。设定PDS/PMS:猝灭剂=1:100(摩尔比)以保证充分猝灭。
3. 分析方法
OTC浓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λ=352 nm;COD浓度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进行测定;材料表面零电荷点(pHpzc)采用pH漂移法测定。
02结果与讨论
1. xnZVI-BC性能对比及铁负载择优
如图1a所示,原始生物炭可观察到清晰的管状孔隙结构,且孔道几乎未被沉积物占据,而nZVI-BC表面则可观察到大量的nZVI颗粒分布(图1b),表明nZVI的成功负载。为验证xnZVI-xBC复合材料制备效果及确定最佳铁负载量,首先利用xnZVI-BC/PDS、xnZVI-BC/PMS、xnZVI-BC三种体系对OTC进行降解,结果如图2所示。当体系中仅有xnZVI-BC作用时,OTC最高去除率8.57%;当体系中加入PDS/PMS,OTC去除率最高可达75.85%。这主要由于加入的PDS/PMS与nZVI-BC反应产生了诸如硫酸根自由基(SO4-•)、羟基自由基(•OH)等各类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快速氧化水中OTC。因此,相较仅xnZVI-BC的吸附作用,OTC的去除效果有明显提升。此外,由图2可知,随着铁负载量的增大,OTC去除率提高,但当负载量从40%提升至50%时,xnZVI-BC/PDS和xnZVI-BC/PMS对OTC的去除率分别从62.41%、70.26%提高至65.78%、75.85%,OTC去除效果增益并不显著。因此,考虑到处理成本,后续材料均采用Fe%=40%,即40nZVI-BC。
图1 扫描电镜
图2 xnZVI-BC材料性能验证及铁负载量确定
2. 反应条件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究nZVI-BC/PDS、nZVI-BC/PMS体系中OTC去除的规律性,本文对反应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PDS/PMS浓度、nZVI-BC投量、OTC浓度及pH。
1)PDS/PMS浓度。
由图3可知,随着PDS/PMS浓度增大,nZVI-BC/PDS、nZVI-BC/PMS体系中OTC去除效率变化规律分别为35.97%→84.28%、41.17%→92.63%,这是由于提高PDS/PMS浓度可增大体系内活性物种产生速率,进而加快OTC去除速率,提高OTC最终降解率。其中,nZVI-BC/PMS反应速率更快,土霉素的最终去除率更高,其原因可能在于:PMS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其更易于被活化产生SO4-• 等;nZVI与PMS、PDS作用机理差异[式(3)—(6)]导致nZVI-BC/PDS体系中Fe(0)的利用效率次于nZVI-BC/PMS,因此nZVI-BC/PMS体系对OTC去除效果更佳。此外,当PDS/PMS浓度从0.20 mmol/L大幅提升至0.40 mmol/L时,OTC去除率提高不足5%,因此后续研究均采用0.20 mmol/L。
图3 过硫酸盐浓度对OTC去除的影响
2)nZVI-BC投量。
由图4可知,当nZVI-BC投量增大时,虽然OTC宏观去除率随之提高,但材料单位利用率逐渐下降。这是由于nZVI-BC作为活性位点提供者,其投量增大,体系内活性位点数量提高,因此OTC去除效果提升。但由于体系内PDS/PMS、OTC浓度被限定,因此投量从0.01 g升至0.02 g时,nZVI-BC/PDS和nZVI-BC/PMS体系中OTC去除率分别从82.21%、86.73%提高至96.57%、98.67%,表明投量为0.01 g时体系中OTC几乎已被大部分去除,而0.02 g时则已造成nZVI-BC过剩,因此单位每克nZVI-BC的利用率显著下降(nZVI-BC/PDS: 82.21→48.29 (%/g)×102; nZVI-BC/PMS: 86.73→49.34 (%/g)×102)。当投量为0.005 g时,此时PDS/PMS和OTC含量相对充足,此时nZVI-BC几乎可被完全利用。因此,考虑到OTC实际去除效果以及材料利用率,后续研究采用nZVI-BC投量为0.01 g。
图4 nZVI-BC投量探究及单位利用率计算
3)OTC浓度。
由图5可知,随着OTC浓度升高,虽然nZVI-BC/PDS、nZVI-BC/PMS体系去除效率逐渐降低,但单位投量的nZVI-BC对OTC的去除量(Rr)则逐渐升高。这是由于在低浓度OTC条件下(25 mg/L),体系内活性位点及氧化剂PDS/PMS相对充裕,因此产生大量活性物种以攻击氧化OTC,因此OTC几乎可被完全去除(93.51%、97.69%),而此时活性物种亦可能过剩,因此nZVI-BC/PDS、nZVI-BC/PMS体系则表现出较低的Rr值(23.38、24.12 (mg/L)/g)×102);随着OTC浓度提高(75 mg/L),活性物种的产生量相对有限,且活性物种由于攻击氧化OTC而逐渐减少,因此当OTC浓度继续升高,体系中OTC去除量提高幅度有限,整体表现为体系中OTC去除率下降,但此时有限的nZVI-BC几乎可被完全利用,因此单位投量的OTC去除量相对25 mg/L时显著提高。事实上,当OTC浓度为50 mg/L时,nZVI-BC的利用程度与100 mg/L时差异甚小,表明此时nZVI-BC就已被充分利用,而[OTC]=25 mg/L时则呈现活性物种过剩现象。综合上述分析,后续研究采用OTC浓度50 mg/L。
图5 OTC浓度影响及nZVI-BC去除能力
4)初始pH。
由图6a、b可知:在pH=5~7时,nZVI-BC/PDS、nZVI-BC/PMS体系对OTC的去除效果差异甚小(nZVI-BC/PDS: 83.50 ± 0.50%; nZVI-BC/PMS: 86.00 ± 1.00%),随着pH上升,OTC去除率逐渐下降,当pH=11时,nZVI-BC/PDS、nZVI-BC/PMS体系去除率分别仅27.61%、29.63%。这是由于OTC分子结构受pH影响:当pH处于4~7时,OTC主要以两性离子态(OTCH2±)存在;当pH=8~10时,OTC则失去一个H,呈现为OTCH-;当pH>10,OTC主要以双阴离子OTC-形式存在。考虑到pH变化造成OTC形态变化发生自分解现象,因此另对OTC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实验同等时长测定(120min),结果表明,OTC自分解率均不超过5%(图6c),即OTC自分解程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基于此,对材料表面电性进行了测定(图6d),可得材料pHpzc=8.47。因此,当pH=5~7时,pH<pHpzc,材料表面成正电性,利于与两性离子态的OTC接触附着,从而促进后续活性物种对其氧化去除;而当pH=9时,此时pH>pHpzc,呈负电性的nZVI-BC与OTCH-产生静电斥力,对后续高级氧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OTC去除率略微下降。当pH升至11,除上述所提静电斥力造成的OTC降解消极影响,体系内活性物种消耗是此条件下OTC降解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当pH≤9时,体系内自由基主要为SO4-• ,当pH>11,SO4-• 与OH-反应而被消耗,生成氧化性相对较弱、寿命相对更短的 •OH(式7)。此外,根据前文所述nZVI-BC活化PDS/PMS机理可知,反应过程伴随Fe(II)、Fe(III)生成,因此pH过高可能导致Fe(II)、Fe(III)生成氢氧化物沉积在nZVI-BC表面,造成nZVI-BC表面钝化,影响其活化PDS/PMS效率,最终导致OTC降解率降低。当pH=3时,OTC去除率略微下降,其原因可能是:pH≤3时,OTC主要为阳离子态(OTCH3+),此时nZVI-BC表面亦呈现正电性,因此存在一定的静电斥力;pH过低,大量H+与OTC竞争消耗SO4-• ,造成活性物种浓度降低(式8)。综上,pH值对OTC去除率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表面静电作用影响:OTC经吸附-氧化耦合作用被去除,表面静电作用直接影响吸附过程,继而间接影响氧化过程;②活性物种影响:pH过高导致的溢出离子态Fe生成氢氧化物沉积于材料表面,造成活性位点被覆盖,PDS/PMS活化受抑制;过酸或过碱体系内丰富的H+/OH-消耗活性物种,最终导致OTC去除受阻。此外,pH=9时,材料与OTC之间虽表现为静电斥力,但此条件下OTC去除率下降并不显著,可见活性物种影响因素相较表面静电作用更为显著,故体系内活性物种氧化作用占据体系主导地位。因此,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研究体系保持原始pH即可。
图6 初始pH对OTC去除的影响探究
3. OTC去除机理探究
除上文式4~6所提活化过程,nZVI-BC/PDS、nZVI-BC/PMS体系内亦可能存在单线态氧(1O2)、超氧自由基(O2-•)产生过程[式(9)-(14)],因此为确定体系内活性物种类别及其贡献,本文采用甲醇、叔丁醇、糠醇、对苯醌作为捕获猝灭体系内可能存在的SO4-• 、•OH,以及1O2、O2-• ,其反应性如表1所示,因此甲醇用于猝灭SO4-• 、•OH,,叔丁醇用于猝灭•OH,,糠醇用于猝灭•OH,、1O2,对苯醌则猝灭O2-• 。
由图7a可知,对于nZVI-BC/PDS体系,甲醇的加入显著地抑制了OTC的去除效果(82.31%→12.78%),因此体系内SO4-• 或•OH或两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体系内存在叔丁醇时,OTC去除率62.18%,因此体系内主导活性物种为SO4-• ;对比叔丁醇与糠醇体系,OTC去除率仅相差3.32%,故1O2在体系内贡献几乎可忽略;此外,当加入对苯醌时,体系去除率73.64%,故O2-• 贡献度亦并不显著。在nZVI-BC/PMS体系中(图7b),甲醇的加入对OTC去除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抑制程度弱于nZVI-BC/PDS(86.75%→41.21%),而叔丁醇体系内OTC去除效果相较空白组并未明显下降,因此在nZVI-BC/PMS体系内,SO4-• 作用明显而•OH贡献较少;当体系内加入糠醇,OTC去除效果相较nZVI-BC/PDS下降更显著(86.75%→48.15%),表明1O2在nZVI-BC/PMS内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加入对苯醌时,体系去除率仅51.33%,表明O2-• 对此体系作用显著,这是由于O2-• 不仅直接影响OTC的氧化去除,也间接影响着体系内1O2的生成[式(13)-(14)],此结果与糠醇体系相辅相成,进一步证明nZVI-BC/PMS体系内1O2的重要性。为了对上述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上述各体系的COD去除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7c所示。nZVI-BC/PDS和nZVI-BC/PMS空白组中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5.32%、72.19%,而在nZVI-BC或氧化剂(PDS或PMS)单独作用时,COD去除效果均不足5%,表明土霉素的氧化去除通过nZVI-BC与PDS或PMS协同作用,且耦合过程产生了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当采用不同试剂对体系内活性物种分别进行猝灭时,结果显示,体系中COD去除率亦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进一步验证了土霉素的氧化降解与SO4-• 、•OH、1O2、O2-• 具有密切联系。
为进一步分析采用PDS/PMS构建体系中的活性物种作用差异,同时对比上述各类活性物种对土霉素去除的作用,对活性物种贡献度进行计算,即(单个活性物种作用对土霉素的去除率/Σ活性物种作用对土霉素的去除率)*100%,结果如图7d所示。在nZVI-BC/PDS体系中SO4-• 、•OH、1O2、O2-• 对土霉素的降解度分别为57.00%、27.72%、4.57%、11.94%,而nZVI-BC/PMS体系则分别为30.73%、11.90%、24.23%、33.15%。因此,根据上述结果知,SO4-• 作用在nZVI-BC/PDS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OH作用亦相对较为重要,而nZVI-BC/PMS体系中的作用ROS则相对更加多元化。虽然SO4-• 仍具有较为显著的贡献比例,但非自由基路径的氧化作用(1O2)则相对PDS更为显著。此外,O2-• 贡献度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由于:O2-• 本身对土霉素具有降解效果,因此直接体现其贡献度;O2-• 可通过自身反应转化为1O2[式(14)、(15)],猝灭过程间接地影响了1O2的生成,因此显著降低了土霉素的降解效果。对于两种体系的活性物种贡献度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PDS分子结构对称,因此在受到nZVI-BC活化时,易发生O-O键断裂,从而生成SO4-• 、•OH,继而在土霉素氧化降解过程发挥主要作用;虽然亦存在SO4-• 、•OH产生过程,但具有不对称结构的PMS易与Fe形成[Fe-PMS]复合体,此复合体可能裂解为Fe(III),从而活化PMS生成SO5-•,而SO5-• 则进一步转化为1O2,因此体系内1O2贡献度显著提高。
表1 各猝灭剂与活性物种反应性
图7 活性物种类别及其贡献比探究
03结论
1)OTC的高效氧化去除通过nZVI-BC协同PDS/PMS作用实现,但后者表现出更高的OTC去除能力和活性位点利用率。
2)nZVI-BC/PDS和nZVI-BC/PMS体系的最佳反应环境条件相近,且弱酸或中性环境更有利于复合体系发挥氧化效能。
3)nZVI-BC/PDS体系中OTC主要通过SO4-• 作用去除,而nZVI-BC/PMS中则主要依靠SO4-• 和O2-• ,且PMS的不对称结构使1O2贡献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