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治水之路
慧聪水工业网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以人水和谐的治水新思路,不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让全市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重获新生,河湖生态系统日趋健康,久违的“晴日白鹭成行,夜晚流萤飞舞”的美丽水岸景象又出现在市民面前。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其中鸦岗断面在2018年曾是劣Ⅴ类水体,现已稳定保持在Ⅳ类,石井河口断面由曾经氨氮超过20mg/L,到现在水质上升两个类别达到Ⅳ类。
广州治理黑臭水体究竟是怎样做的?当中又有哪些经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访了广州市水务局。
治水思路“一大变”:治水先“治人”
认识到污水是由人的无序活动产生的人为之水,治水应治人为之水,而非天然之水,是近年来广州市治水思路的改变。只有把人“治”好了,规范了人的行为,把人类无序的排污行为变成有序的,把对自然的破坏变成可控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创新推行“四洗”清源行动。所谓“四洗”,即“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利用“绣花”功夫深入开展源头治污工作。“洗楼”是指对各镇街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进行全面摸查,对“五违散乱污”等进行整改。“洗管”是指对市政道路和排水单元周边配套的排水管网进行摸查,对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的管网进行整改。“洗井”是指对排水单元内及市政道路上的所有雨污水检查井进行调查摸底,整治错接乱排问题。“洗河”是指集中清理河岸、河面、河底以及河道附属设施的垃圾和其他附着物,保证河道整洁有序。“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累计“洗楼”约172万余栋,“洗管”约1.6万公里,“洗井”约60万个,“洗河”4209条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约16.79万吨,清理河岸立面约6196.21万平方米。
铁腕扫除违建等岸上污染源。违建不拆、劣水难治,2016年以来,广州河涌违建拆除面积已达1300多万平方米,腾出了河道空间,贯通了巡河通道。2020年,完成纳入省考核的15351个“散乱污”场所整治,完成养殖规模50亩以上池塘治理20.4万亩。
此外,“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27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774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1.89万公里,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生态修复“三板斧”:降水位、少清淤、不搞人工化
除了治水先“治人”、控源动真格、截污攻坚战,广州市还坚持推行降水位、少清淤两个关键创举,充分利用自然本底进行水生态原位修复,取得了显著治水成效。
降水位,即河涌维持自然低水位运行。一般使河涌水位上游保持自然水位,同时确保河涌的最高水位不高于雨水口或者各类拍门(闸门)。低水位运行后效果非常显著:一是暴露沿线排口,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溯源改造;二是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流水动力与光照作用的催化下,河内污染物会进行氧化降解;三是降低管道运行水位,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目标;四是可以腾空涌容,降低河涌水位后,可以在汛期大大增加河涌调蓄容量,减少内涝发生。
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向记者介绍,低水位试点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压力,因为河涌降低水位后,河道恶臭现象更为严重,市民怨声载道、纷纷投诉。水务部门坚持实践,一段时间后,河涌内的底泥开始变薄,慢慢变成河沙,恶臭现象渐渐消失,河涌水生物种开始恢复。据了解,目前广州有100多条河涌维持低水位运行,均收到良好效果。
所谓少清淤,是指河底的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把淤泥平铺在河床底或堆砌在河床两侧,通过降低水位及种植水生植物,将淤泥内黑臭污染物逐步氧化分解,最终留下河沙等。过去,河底淤泥一直被认为是污染物,经常会采取工程措施将淤泥挖除外运处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清淤不利于恢复河涌生态,而且淤泥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广州水务部门采纳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在河涌以清理垃圾为主,将涌底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如今,广州许多河涌通过少清淤的方式,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修整河床形成各种浅滩区,淤泥见阳光,中间走活水,形成一个个景观优美的河底湿地。
不搞人工化,是不做人工化的生态修复举措。在总结之前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广州市发现,以技术性的手段去进行生态治水,无论多么“犀利”的技术,总有费用高昂、治理效果不稳定、不符合实际需求等局限,因此,广州市不采用生物浮岛、石墨烯净水、河涌曝气、水底绿植等人工化生态治水方式。
集约治水“三个不”:不建闸、不调水、不盲目对尾水提标
广州市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始终秉持集约、节约理念,在工程实践中坚持不建闸、不调水、不盲目对尾水提标,大幅度节约了投资,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一不建闸,底气在于清污分流的有效落实。针对雨季污水溢流、内涝频发等问题,广州市全力推进2.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及443条合流渠箱改造工作,推进清污分流整改,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截至2020年底,全市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比例已达68.89%,合流渠箱已有82条改造完成。同时,成立市、区排水公司,大力推行排水一体化管理。2018年至2020年底,市、区排水公司已累计向各业主接收排水管网2.13万公里,完成4.97万处管道隐患整治。
二不调水,关键在于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在全面截污的前提下,广州市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河道生态基流补给。在猎德涌,以往利用珠江水进行补水,但引调的珠江水透明度不够理想。2020年,在大观净水厂完工并稳定运行后,猎德涌停止了原来的调补水方式,改用大观净水厂的优质再生水对河道进行生态基流补给。猎德涌不再长距离引调水,每年节省调水耗电、运维等费用约305万元。
三不盲目对尾水提标,信心在于交还自然净化。广州市严格按照“水十条”有关要求,不采用简单地通过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来提高水质质量,而是充分发挥河涌自我净化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提高城市河道水的生态品质。广州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补水方式,可以使尾水经过河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净化后才排放到环境中,对水环境改善十分有利。
李明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原广州市车陂涌治理工程方案(2015年)及广州市三涌补水工程(2009)为计算标准,对全市列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河涌和重点整治的50条河涌进行整治资金匡算,广州市不清淤、不调水、不建闸、不调蓄、不搞人工化生态修复、不提标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到准Ⅳ类、不在污水处理厂设置初雨处理设施等7种做法,在实现治水目标的前提下,节约了工程投资匡算达429亿元,节约年运行费用可达12.9亿元。
下一步,广州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城市水污染治理。同时,全面落实系统治理理念,将由单一的功能性治水向全要素系统性治理转变,开展水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建设,以流域为单元核算“水账”,加快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