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海淀园外园地区地下水水位回升超7米
慧聪水工业网记者今天从海淀区水务局获悉,海淀区园外园地区的地下水位出现明显回升,与2016年同期相比,北坞、玉泉山等区域的地下水均出现了超过7米的回升,而地下水位的明显回升,与海淀区水务局实施的区域补水水网构建、生态水源补给、“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密不可分。
园外园地区以颐和园、玉泉山为核心,东起颐和园东宫墙,西北至五环,南到闵庄路和北四环,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在近日的地下水位勘测过程中,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发现,园外园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根据园外园北坞地区一眼人工观测井的数据显示,近期园外园地区的地下水埋深为25.45米,较2016年7月埋深33.09米相比回升了7.64米。另外,玉泉山岩溶井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2019年平均水位为24.58米,与2016年的17.23米相比回升了7.35米。
为何园外园地区地下水位能够得以大幅度回升?海淀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何思介绍,区水务局通过多重措施,实现了地下水的涵养。首先就是构建补水水网,实现了水系的互联互通。何思告诉记者,园外园地区有四个补水系统,通过北长河取水枢纽取京密引水渠水,经北长河自流至金河,实现北长河及两山公园的生态补水;经南旱河泵站二级提升到金河上游,实现金河及北坞砂石坑、影湖楼公园的生态补水;经金河的中坞补水泵站,实现中坞公园补水;经北旱河南支沟泵站三级提升到北旱河南支沟,实现北旱河南支沟补水,水顺河而下,分别经玉泉山山前和山后,汇入昆玉河和清河,实现水系的循环流动。这些水系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通过自然下渗,在一定程度上涵养了地下水源。自今年4月16日开始通过北长河泵站持续补水以来,仅仅经过了一个多月,茶棚路自动观测井的水位最大抬升就已经超过了1米,经初步测算,涵养该区域地下水源约76万立方米。
另外,园外园地区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上部地带,属于砂卵石地层,具有地层颗粒粗、厚度大,地下水富水性好等优点,海淀区水务局充分利用好该地区的地质条件优势,加大“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绿地、铺设透水设施等雨水利用技术将尽可能多的水源回灌地下。同时,通过补水,可进一步提升园外园地区乃至三山五园区域水域面积,增加地下水回灌范围,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