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存在三大壁垒 EPC总承包模式这样发力
慧聪水工业网城市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敷设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多种市政公用管线。综合管廊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
城市综合管廊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过程管控重点不同于房建、水务、道路等传统工程项目。
城市综合管廊具有三大项目属性:一是在平面布置上具有“线性工程”的特点;二是各类管线集中敷设,施工作业面较长,和传统的“城市道路工程”相似;三是从空间布局上来说,具有“建筑车库地下工程”的项目属性。
这三大项目属性决定了城市综合管廊将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电力、通信等各类城市工程管线,集中敷设在由结构本体或防火墙分割的封闭空间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因此,“各类管线集中敷设”是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内核,也是其最根本的项目属性。
三大项目属性导致
综合管廊推进受阻
1833年,法国巴黎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城市综合管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美、日和我国台湾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已经基本成熟。
但是,受制于城市综合管廊“城市道路线性工程”“各类管线集中敷设”“建筑车库地下工程”三大项目属性,我国的城市管廊建设发展还较为缓慢。在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壁垒
“各类管线集中敷设”和“建筑车库地下工程”导致城市综合管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城市综合管廊一般在道路的规划红线范围内建设,并布置在公共绿地下,埋设深度较浅,一般在2.5~3.0米。城市综合管廊在软土地质、地下水位较高时,一般可采用明挖现浇法、沉井顶管法、预制装配法等。
现阶段,国内城市综合管廊的建造技术仍以明挖现浇法为主。明挖现浇法中的线性基坑方案优化、预制装配法中承插口处的防水技术措施,以及浅埋结构盾构技术要点等,还需要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
以前的城市综合管廊,各种市政管线相对独立,并依据各自的行业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维。综合管廊采用“各类管线集中敷设”后,打破了这种独立性,但如何让给水、供电、燃气等不同介质种类、不同行业标准的管线在一个空间(综合管廊)内“和平相处”,需要建设一套新的管廊设计、施工和运维标准体系。
价格壁垒
“城市道路线性工程”“建筑车库地下工程”等项目属性,决定了城市综合管廊较高的建设成本。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工程造价主要由管廊施工的地质条件、管廊舱的类型和数量、管廊的施工方式、纳入管廊的管线种类、附属系统等因素决定。与传统的管线铺设方式相比,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前期费用非常高,建安费用比传统埋设方式高出一两倍。
住建部公布的管廊造价显示:四舱每千米的费用为0.56亿~1.31亿元,平均每千米1.2亿元。其中,廊体及附属设施建设费用每千米8000万元,入廊管线建设费用每千米4000万元;每年管廊的维修运营费用约为每千米80万元。
从我国现有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来看,其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这样单一的投资方式下,对于巨额的管廊建设费用,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非常大。在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速度必然会受到阻碍。
组织壁垒
“城市道路线性工程”的项目属性,决定了城市综合管廊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房屋动迁、既有管线搬迁、道路翻交等大量的外围配套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市政管线已经形成了独立建设、独立管理的格局,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直埋方式相适应,但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言则存在障碍。
“各类管线集中敷设”决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利益涉及面较广,要求管线能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因此需要协调政府、投资方及管线各方利益。
目前,我国不仅对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没有对管线单位开挖道路设置严格的法律限制,更无强制规定要求管线单位必须将管线纳入公共管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线单位各自为政、自行敷设的局面。
EPC总承包模式
助力综合管廊发展
EPC总承包模式经多年的工程实践,其针对项目参建方的特点不断被意识到:负责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的全过程让承包商承担了工程建设中的更多任务和更大的风险,而业主方的风险则相对降到了最低。
有助于打破综合管廊技术壁垒
EPC总承包模式中的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设计工作,而是包括整个合同范围内工作内容的总体策划和协调工作,设计过程的高度交叉、快速跟进的管理艺术可以有机地将项目建设过程所涉及的采购、施工、调试的相关信息集中消化和处理,这正是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根本所在。
采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材料设备采购,而是按照合同要求,包括项目投产前后所需要的全部材料、设备、设施等的采买、安装配合、调试配合、备品备件准备等各项工作,为项目投入运营提供保障。
而与设计采购一体化的施工工作则包括从设计到投产所需要进行的全部施工工作,以及协调增减的工作,最终交付具备交钥匙条件的整体工程。
设计优化是从本身概念出发提出了全新的经济设计理念,更注重的是设计工作的综合管理,以及设计工作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前后延伸,主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使用的合理性、新工艺的合理利用、施工的方便程度等,考虑综合的效益。通过优化,使项目的推进更有保障,让建筑更实用、更安全、更经济。
项目在合同总价固定的前提下综合考量,进行技术创新。在施工技术、工艺比较成熟的施工环节,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节约成本,节约出来的成本投入新技术的应用中。
EPC总承包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更大胆,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并总结施工工艺,探索出经济、便捷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管廊预制拼装、建筑工程信息建模(BIM)、VR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实践应用。
有助于打破综合管廊价格壁垒
项目的资源投入包括项目人力、设备、材料、机具、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投入,其中部分来自既有的内部资源,同时通过采购或其他方式从社会和市场中获取其他相关资源。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有限,这就存在如何合理对资源进行规划和利用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EPC总承包模式的资源整合能力和配置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模式可以集中资源,有效地配置资源,对项目进行全盘把控。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业主与总承包商签订EPC合同,把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全部委托给EPC总承包商来实施,由EPC总承包商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全过程控制,只要不涉及突破设定范围的业主变更,其风险均由EPC总承包商承担,从而使业主风险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采用EPC总承包模式,业主的工程总价和工期风险都能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从造价角度来看,软土地质下的综合管廊建设,全线基坑围护费用占比较高,一般达到40%以上;较高的基坑围护费用在整个城市管廊项目中的占比也抑制了管廊建设的发展。
EPC总承包模式下,充分发挥设计优势,在保证基坑安全、周边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管廊的埋深、截面尺寸等对基坑围护进行优化,节约围护成本,降低建设成本。
EPC总承包模式下,设计可以协助业主方或运维管理方制定合理的取费机制,以减少政府投资、管理压力。同时,设计可以协助业主方或管廊运维管理方制订管廊运维、保护方案,避免在运维期管廊周边第三方二次开发对管廊造成损害,增加运营维护成本。
有助于打破综合管廊组织壁垒
EPC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以条线管理和标段管理相结合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该组织模式的创新把管理融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使管理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更加有效。管理人员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分析施工现场,在保障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
在安全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人员的一岗双责职能;在技术质量方面,管理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生产,将质量管理精细化技术创新最优化。组织部门间相辅相成,发挥管理优势,详见图2某EPC项目部组织关系网络。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多分布在城市近郊及新建城区道路地下,项目建设区域的地上、地表、地下已存在各类高压电线、通信光缆及地表建筑物、绿化植被等,这些都是影响工程建设的障碍物,欲使项目建设顺利如期完工,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各项协调工作难度非常大。
业主方人力、资源有限,花费在各项协调事宜的时间、精力巨大。业主方通过EPC总承包的模式发包,将各项协调工作转移至EPC总承包商,EPC总承包商通过集约人力和资源解决各项协调事宜。
结语
现阶段,在综合管廊建设中,积极推行EPC总承包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进一步发挥设计单位的技术优势,实现设计咨询和施工生产无缝衔接,推进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逐步从明挖现浇向预制装配方向发展,提高工程建设产业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强化设计人员的牵头作用,实现对城市综合管廊和传统直埋敷设的精准建设费用测算。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投资大,短期投融资压力大,当敷设的管线较少时,管廊建设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为确定合理的“入廊收费机制”,需对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及各家管线单位传统直埋敷设方式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进行费用测算。
三是进一步激发规划设计阶段的源头把控,实现对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提前进行宏观部署,城市综合管廊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从管线的系统规划入手,让尽可能多的管线在综合管廊内部敷设,提高综合管廊内部管线的种类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