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卷之年能完成目标吗?污泥处理还有哪些上车机会

慧聪水工业网 2020-01-16 10:18 来源: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导读:“水十条”曾明确提出,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但从目前实际完成情况来看,两者相距甚远。而污泥无害化处置无论从完成比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如何管控好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取决于污泥能否找到“好归宿”。

污泥一般指污水处理厂在进行水质净化时的产物。考虑到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提升至60%,折合每吨湿污泥的无害化处置成本300元,届时污泥整体投资空间将达到350亿元。E20研究院测算,到2020年,将达到日产13.90万吨湿污泥,按焚烧的技术路线计算成本,累计投资总额为695亿元。但污泥处理处置的现实却很骨感。

针对污泥处置中面临的问题,中央地方各级环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指南,明确了污泥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即便如此,由于“重水轻泥”、污泥处置未同步跟上,我国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有80%以上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品,其产生量也不断增加。相关研究认为,到2020年我国市政污泥年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至9000万吨。

较之垃圾,污泥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看似更为隐蔽,实则更直接、更难治理消除。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许多污水厂在建设污泥处理设施时并未考虑完善日后的处置路线,造成处理后的产物无处可去或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更甚者,此前一段时间内各地普遍将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泥处理系统剥离开来,甚至为了追求简单的污水处理率,都尽可能地简化甚至忽略污泥处理处置系统。

据统计,污水中约30%—50%的COD,30%—45%的氮和90%左右的磷转移到了污泥中。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一半以上都会被浓缩到污泥中,所以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及恶臭物质、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据专家研究预判,每年未妥善处置的污泥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已有所显现。然而,就是这样一些污泥,却常常被大规模弃置在河湖、堤岸、沟壑甚至田地中。

“关键在于给污泥找着出路。”近年来,固废污泥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填埋处置转变为填埋与农艺运用、焚烧消化等兼而用之的多种处置方式。土地利用(直接利用或堆肥后利用)及焚烧后资源利用将是未来两种主要的处置方式。在水泥窑焚烧的产物可以直接以水泥的形式被利用,而以其他方式焚烧产生的灰渣可作为建材的补充。但将不同的单元处理技术进行集成化应用过程中,存在单体的运行效率与整体的效率提升不对称,缺少成体系的优化方案。

然而随着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不断下降,怎样将处理后的污泥作为有机土回归土地,是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课题。目前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虽然存在政策和管理问题,但成熟的、适合大规模推广的成套技术设备和工程实践并不太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介绍,污泥消化是普遍应用的污泥稳定技术,目前我国的一批污泥消化设施,可以稳定运营的只有一半左右。

污泥本身处理成本高昂,且仍为政府付费项目,长期的“重水轻泥”,资金落实成为了一大难题。虽然资源化利用能部分弥补污泥处理处置成本,但其核心收益仍依靠政府补贴。从BOT项目角度来看,污泥处理处置全成本区间在150元/吨—500元/吨,平均成本为270元/吨,折合到污水处理费中约合0.2元/吨(按每万吨水产生7吨含水率80%的污泥)。但相对于污水处理的整体投资来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

因而,污泥处置亟待单元和组合技术体系全面革新。之前大多数污泥无害化工艺中,处理后的残余物或产物仅仅是一种原料,而不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为此,以解决污泥处理处置终端产物产品/商品化的“临门一脚”问题为出发点,在传统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稳定化的基础上,再考虑通过资源化利用达到经济平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