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营:再生水可成为城市第二水源 潜力巨大
慧聪水工业网 2018年11月16日,清华大学-北控水务集团环境产业联合研究院主办新生水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国际研讨会。200余位国内外政府领导、行业专家、水务企业、投资机构及媒体等齐聚一堂,一同围绕新生水及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再生水利用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空间萎缩等是我国城镇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水环境问题的根源在污水,在于如何看待污水和如何对待污水。污水经再生处理,转化为满足回用标准的再生水,既削减了环境污染,又有效增加了水资源,可成为城市第二水源,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率约为10%,再生水设施、设备生产率仍然较低,亟待发展。2016年《“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全国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底,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0%,缺水城市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县城力争达到15%。未来三到十年将是我国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快速发展期。
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居全国首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约占供水总量的23%,污水再生利用率从2011年的60%提升至2015年的63%。2015年北京市再生水产量9.5亿立方米,其中6.5亿立方米用于生态环境、市政园林绿化和洗车,再生水主要利用途径包括工业利用、景观环境利用、农业利用和市政杂用。市政府规划至2019年底,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11亿m3。
国际趋势:再生水饮用回用,拓展利用途径
目前,再生水饮用回用案例已从最初1962年美国加州MontebelloForebay的再生水间接饮用(IPR)和1969年纳米比亚Windhoek的再生水直接饮用回用(DPR)项目开始,扩展到非洲、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再生水饮用回用应用案例最多的国家,间接饮用约占再生水总利用量的15%,直接饮用约占0.2%。主要采用的处理工艺为“反渗透-高级氧化(RO-AOP)”或“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路线。
再生水间接饮用回用主要通过水库等环境缓冲水体的自然净化后,再作为水源。这种方式可更好地控制出水水质,有利于增加公众接受度。
面对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再生水饮用回用研究、实践和发展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8月首次发布了《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饮用水生产指南》,旨在为各国开展再生水饮用回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系统评价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并规范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广泛、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趋势:生态循环、梯级利用
生态循环、梯级利用是我国未来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发展方向。即再生水排入城市地表水系统(如河湖塘池、景观水体、人工湿地等),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净化之后,再利用于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从而形成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利用体系。该模式将通过工程措施得到的再生水(工程再生水)转变为“生态再生水”,可以提高公众心理接受程度。同时,通过后续的工业、生活、农业梯级利用,提高了水利用率;同时平衡了工业和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间的矛盾,兼顾了各种需求。
污水再生利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且水回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污水再生利用可以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质量水安全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支撑我国水行业相关产业、产品、技术、工程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