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好滇池流域生态湿地 建设滇池流域湿地应科学谋划
慧聪水工业网 滇池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泊,也是昆明市的“母亲湖”,享有“高原湖泊”的美誉。滇池流域拥有众多的湿地,但近年来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程度提升,湿地生态结构功能弱化,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当前,滇池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威胁滇池流域生态安全与平衡的主要因素。
滇池湿地资源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淹水程度和人为影响可将滇池湿地划分为3种类型,即湖滨湿地、湖泊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滇池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盲目围垦、改造和占用湿地,促使湿地面积萎缩。城市建设用地大肆向湖滨湿地大规模扩张,大量沿湖农用地土地被转化为建设住宅小区、旅游休闲度假区、高级别墅区等,造成湖区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二是大规模防浪堤建设,致使湿地大面积消失。滇池防浪堤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和避免了地面径流直接进入滇池,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同时也阻止了人们对滇池的进一步蚕食。但是,随着一些防浪堤的修建,滇池周围原有的湖泊湿地浅滩不复存在,湖泊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改变了湖泊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破坏了滇池的自净能力。
为保护好滇池流域现有生态湿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湿地治理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湿地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城建、生态环境、水利等多个部门,不同的职能部门对湿地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因此,要从整体上理顺相关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职责,通过制度激励促使相关主体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担责任。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与建设,科学布局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严格审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高环境门槛,以减少对湿地的侵占。
二是明确湿地功能定位。目前一些湿地的定位尚不明确,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大搞房地产、旅游度假区及高级别墅区建设等现象,损害了湿地原有的生态价值。因此,要明确湿地的根本功能是促进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弱化游览观光功能,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对湿地的影响与破坏。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修复的价值。
三是提升湿地保护与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是湿地发展的必然趋势。滇池流域的湿地类型多样,应加强科研投入,研究不同湿地在滇池流域的生态定位,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点、生物群落结构、数量等,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此外,湿地的技术监测是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建立湿地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与公布每个湿地的生态指标数据与信息,高效推动滇池流域湿地保护与利用。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湿地生态系统。面对已经遭受破坏或正在发生衰退的湿地,应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努力培育和恢复本地土著物种,形成湿地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提升湿地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为防止人们对珍稀物种的伤害,应在湿地内设置一定范围的禁区,禁止人们随意进入,为珍稀物种提供安全的生存场所。还要注意建立种质基因库,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五是营造湿地保护的社会环境。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滇池湿地保护的关键。要加强新闻媒体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和监督,努力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经常性组织湿地保护专题讲座,以提高决策者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保护教育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为市民提供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场所。总之,要营造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公众积极参与的湿地保护氛围。
滇池流域湿地建设与保护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的显著特征,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因此,除了保护现有湿地景观和已退化的湿地资源,更应注重保护区域整体环境,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实现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