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供水生命线 逾95亿立方南水广润北国
慧聪水工业网 早在2014年,历时十余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的第一股清水,自南向北跨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输送到1400公里外的京津地区。自此之后,这项跨流域调水工程,不仅优化了受水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及城市河湖生态,尤其是超过5000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明显改善。
历经10余年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两年多来,这个地球上最壮观的水利坐标系之一,已经取得了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仅就南水北调中线来看,累计向华北地区输水近96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超过5294万人,成为沿线北方城市安全供水新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湖北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沿着中线主干渠向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据新华社9月14日报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数据显示,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北京市累计分水26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100万人;天津市分水2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900万人;河北省分水1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510万人;河南省分水3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800万人。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党组书记、主任鄂竟平表示,在工程设计之初,南水北调是作为补充水源的,而目前,南水北调成为了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公开资料显示,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新乡、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据人民日报9月15日报道,在北京,南水北调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供水范围已基本覆盖北京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和大兴、门头沟等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
在天津,全市14个行政区市民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河北省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沧州等7个区市已用上南水北调水。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周口等11个省辖市也已全部通水,日供水量超过597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且按成本核定水价,可助推受水区水价改革,通过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中线水源区及沿线地区采取强有力的治污环保措施,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后,水质保持稳定。1000余天以来,据环境监测部门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且一直处于优质饮用水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通水两年来,工程质量可靠,设备运转安全,水质稳定达标,水量供应充足。而为受水区开辟了新水源的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改变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受水区群众普遍反映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下降至120—130毫克每升,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南水来了以后,水质好,味道甘甜,成了我们老百姓喝水的首选。”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李阿姨说。
沿线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在“南水”补充下,北京、天津等受水区也加快了南水北调水与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诚如就天津而言,南水进津后,天津市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使地下水位累计回升超过0.15米。此外,城市水源置换后,有更多的引滦水和本地水改向农业和河道补水,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