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频现花样翻新 环境监测仍需“打怪升级”
慧聪水工业网 2017年是“水十条”、“大气十条”的重要考核节点,监测数据受关注的程度不言而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治理的“晴雨表”,它反映着地方环境质量如何,有没有超出预警范围,是否需要调整治理方向和对策等。有人形象地将环境监测称为环境管理的耳目,如果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将导致环境管理耳不聪、目不明,变成聋子和瞎子而成为摆设。因此有舆论曾指出,“数据被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以往,由于能力、标准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两张皮”的问题长期存在,这让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事实上,尽管有“史上最严环保法”震慑,但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受利益驱使,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环境监测数据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已成为近年来环境领域的焦点。在此前多番环保督察期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仍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诚如既有企业制作“阴阳台账”等篡改数据,也有很多企业待督察组走后“重新开工”,更有不少地方部门主动造假,或袒护造假企业等。此外,尽管监管不断升级,环保部门检测设备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与之伴生的,是环保数据造假者的花样翻新,这给执法查处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治理策略就很难对路,因而斩断监测数据造假这根线是环保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规范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并强化监管也是环保部强调的重点之一。环保部将采取严格的质控手段,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必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
为防止各种干扰,环保部已全部上收了大气所有国控站点的监测事权,不让地方再参与监测站点的运营维护,以此想给环境监测数据加上“保险丝”“隔离墙”。环保部将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推进完成国控环境监测站点监测事权上收,从体制上保障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
通过将监测事权收回至中央,将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可以更好地解决“利益生成机制”。另据中国经营网此前报道,“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回归政府行为,重点转向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进而指出,环境监测改革的方向已然确立,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后将如此改革。
同时还将逐步实现所有国控站点内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采样平台设置警示标志、加强防护措施,通过技术手段堵塞漏洞,降低人为干扰监测数据风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表示,将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环境监测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终身负责等制度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
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等,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在线实时监测,进行“飞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数据,要迅速追查。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还要提供便捷又有切实反馈的渠道,鼓励排污企业周边居民进行举报,发动全民的力量,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