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步履蹒跚背后:无处安放的千亿产能
慧聪水工业网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城市污水处理难度日益增大,污水处理会产生较多的固体废弃物,其处置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然而,走过了一个五年,又一个五年的污泥处理,至今近8成仍未实现无害化处理。问题出在哪儿,又该如何破局,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
市场规模有望暴增至1100亿元,这是人们对于污泥处理未来四年的期许。事实上,有舆论曾指出,“污泥”与“污水”互为孪生兄弟,但污泥相较并不受宠。
早在2015年4月,“水十条”发布,其中明确规定了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此后,在两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污泥处理再被寄予厚望:无害化处理设施规模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1.6倍之多。但就像很多环保细实际情况中的污泥发展颇具雷声大雨点小的架势。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过去6年的全国规划建设污泥处理处置量总规模应达518万吨/年。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仅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3.4%,即224.81万吨/年。与此同时,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产物,业界普遍预测,污泥处理处置在2011年持续走热,成为新的市场热点。但6年过去了,市场中的乐观情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除西藏日喀则外,中国所有的城市以及87%的县城都已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重水轻泥”的现象也逐渐凸显。据了解,每一万立方米的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吨—10吨,具体产量取决于进水水质、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因素。
虽然有一些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污泥稳定化处理设施,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约束性指标考核,运行单位的积极性也不足,导致大部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虽然80%污水处理厂建有污泥的浓缩脱水设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使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也使已经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减排效益大打折扣。
从来源上讲,污泥主要分为工业污泥与生活用水污泥。当下,生活用水污泥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也就是市政污水。公开资料显示,污泥是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有机物和不能被降解的物质沉淀下来形成的。一般来讲,1000吨污水大约会产生1吨左右的污泥。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一半以上都会被浓缩到污泥中,所以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及恶臭物质、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每天产生的污泥最终去向哪里?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我国31%的污泥处置方法为土地填埋,这些污泥未经过稳定处理,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45%的污泥与垃圾混合填埋,这些污泥实际上属于填埋范畴;44.83%的污泥为农业利用;3.45%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首届珠三角水处理交流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污泥处置的现状。
对此,在众多业界资深人士指出,“污泥之所以难办的原因是它既不是污水、也不是垃圾,技术路线与周边条件关系密切,他们本质都有点类似于生物质餐厨垃圾,处理后的处置十分复杂,不能像污水一样一排了之,也不能像固废一样直接填埋。”一方面,由于技术本身的制约,处置成本一直下不来。另一方面,污泥处置费也一直上不去,没有了经济刺激,市场缺乏自然发展下去的动力。而这“一上一下”不停压缩的污泥处置市场,自然就门可罗雀了。
“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目前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现在业内都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摸索,所以我们也只是在观望。”业界资深人士杨坤指出。因而,“污泥处理,终端为王”,目前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整个处理系统的管道尚未打通,才出现“谁占领终端谁占领市场”的现象。
此外,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企业数量虽已达数百家,但尚未出现业界公认的龙头企业。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蛋糕就这么大,什么样的企业都想往里挤,现在是很多东西没理清,但预计过不了多久,污泥产业又是一个红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