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出现污泥上浮 如何对症下药?
慧聪水工业网 污水处理工程中,有时会发生活性污泥不沉淀的现象,最终导致出水水质恶化;就大部分的污泥上浮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污泥中夹带有气泡,但这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又该如何处理并予以解决,在先前推送的文章中,水世界曾有过涉及,现进一步就二沉池出现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对策予以详细分享,供参考学习。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污水调试方法大概分为传统活性污泥法、AB法、SBR法、氧化沟法、A2O法、生物接触氧化法、UASB法等几类。在活性污泥法中,二沉池出现污泥上浮应分情况处理,一般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二沉池内有污泥沉积,沉积的污泥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污泥内或者污泥周边包含气体,污泥絮体密度下降,污泥开始上浮。一般来讲,污泥絮体的密度不仅与污泥本身的组成有关,也与污泥的形态有关,例如颗粒污泥要比絮状污泥的密度要大一些。通常来说,污泥密度要比水大一些才能沉降,但如果污泥内含有气体则密度很容易小于水体,从而造成污泥上浮。这种情况下的污泥颜色是发黑的,上浮的污泥多呈大块状,(厌氧条件往往会导致污泥的颜色加深),喷水即可造成污泥下沉,这是因为喷水破坏了气—泥结构,分离了气和泥以后,污泥重新下沉。
第二,曝气池中的硝酸根离子进入二沉池。由于二沉池的底部设计的不合理或其他原因,局部形成厌氧条件。硝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成氮气。絮状污泥包裹着氮气随后上浮。此时污泥呈茶色,污泥多呈颗粒状上浮,喷水即可造成污泥下沉,理由同上。
第三,由于放线菌或者其他细菌的过度生长造成的污泥上浮。放线菌是污泥形成絮状体的部分原因。放线菌形成的污泥上浮与上述两种最明显的不同是污泥成丝状,或者小米粒状。污泥可以流动,看起来比较薄,即使喷水也不能使污泥下沉。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它不是由于污泥包着气泡造成的污泥上浮,喷水时会造成污泥散开,然后又重新合聚恢复原状,和用水喷浮在水面上油的情况类似。
二、对症下药解决好
调试污水处理厂相当于医生开药方,医生一般开药方分两种,外敷和内服。污水处理厂也一样。
针对第一和第二种情况,可对污泥进行水喷淋,这是外敷。同时应该调查局部形成厌氧环境的条件是因为设计不规范或者污泥抽取量不够;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如果是污泥量抽取不够,则增加剩余污泥的排放,使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减少,如果是由于设计不规范造成的,最好进行部分改造。
最难处理的是第三种情况,一旦发现可能是放线菌造成污泥上浮,则首先应该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放线菌大量存在。造成污泥上浮的放线菌中最主要的是种类是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容易导致二沉池内形成浮渣,除此之外,诺卡氏菌还会导致曝气池内产生异常的泡沫。诺卡氏菌一般直径为1微米,长度为10到100微米以下,在100倍的显微镜下其长度大概为1mm到1cm之间。诺卡氏菌最重要的特点是有直角的分枝,放线菌形成的污泥膨胀或者气泡,用水一般来说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喷了水,气泡也不会消失。诺卡氏菌形成的泡沫一般为茶褐色,泡沫有粘性。
如果在反应池(注意是反应池)中形成的泡沫是白色的,而在二沉池进水口出现蓬松的浮渣(水面漂浮着像雪一样的物质),这时候引起泡沫和浮渣的是另外一种菌属,叫做念珠菌属。念珠菌属引起的问题会小得多。通过增加剩余污泥量来减少污泥回流量,同时增加曝气量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因此,整体来看,最难处理的是放线菌的影响。
要去除放线菌,首先要明白,放线菌在所有的菌群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在污水处理中,污水相当于是一种外环境,不同的细菌同时共存于这个环境中,哪个细菌最终成为优势种与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微生物会随着污水处理环境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优势种群。
那么放线菌喜欢什么环境呢?放线菌属于一种绝对好氧和贫营养物质的细菌,也就是说放线菌对于氧气要求比较高,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比较低。如果一个污水处理的环境营养物质比较贫乏,而氧气特别充足,那么放线菌就会成为优势种群,大量的繁殖,最终形成污泥浮渣。
知道上述原理后,就应该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方法。针对氧气量过分充足,我们可以减少曝气量。针对可能的营养贫乏,F/M值太小,我们可以加大污水量或者是增加污泥的抽取量,减少污泥的回流量,这时返回反应池的微生物数量下降,相对应的贫营养也变成了富营养。这时候其他的微生物会逐渐成为优势种群,放线菌的数量会下降,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