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重点推进十项措施 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2-14 10:15 来源:东莞时间网

慧聪水工业网 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严重影响东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莞市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前消除80%以上的黑臭水体,到2020年水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还群众百姓绿水青山,为东莞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大力营造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强大声势,进一步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治水进行时》系列报道。

昨日下午,东莞市环保局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进2017年全市环保工作,要求各镇街环保部门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目标,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深化污染治理,强化环境调控,加强环境管治,推进环保体制改革,落实环保党政同责,补短板、还欠账,全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去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8天

会议透露,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去年取得明显改善。

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8天,同比增加11天,达标率87.1%,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PM2.5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年评价值同比下降3.5%,展现了臭氧防控工作初步成效。

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超额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2016年全面完成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任务,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环境法治取得新成效。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和双随机抽查制度,环境执法力度和强度位居全省前列。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建立市镇两级领导重点案件包案制度,有效促进重点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无人机在监察执法、环境信访和应急事件等领域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同时,环保立法工作也全面推进。

记者了解到,今年,环保部门将深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按照“提升一批、整治一批、淘汰一批”原则,在巩固完成家具、制鞋行业整治任务基础上,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100家印刷及塑胶等重点行业企业VOCs污染整治。

治水工作成今年环保工作重头戏

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作为实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战略的十大行动计划之一。今年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把有关水污染治理的19件议案合并为《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我市水生态环境的议案》,由全体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交由市政府办理。《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更明确“十三五”时期投入近500亿元开展环保整治10大工程。

会议表示,使环境治理成效与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贴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大局。但环境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改善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要使环保工作成效转化为质量改善成效,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

治水工作是当前环保工作短板中的短板,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昨日的会议并下发市环保局2017年度重点环保工作任务,其中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作任务有19项,占全部70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近三成。

2017年十项治水措施

NO.1落实治水1+N工作体系,争取在今年一季度内全面建立市领导包镇督导和联合督办制度、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工程奖励机制、工程责任考核机制、工程台账管理制度、工程责任清单销卡制度,全面强化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保障。

NO.2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台账,细化项目建设时间节点,确保完成不少于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力争建成700公里,启动10家污水厂新扩建、2家污水厂提标改造,确保完成4家污水厂新扩建工程,并全面启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NO.3持续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建立全市主要河流“总河长制”,从市级层面推动主要河流污染整治工作落实。参照省人大、省政府跨市督办的做法,建立跨镇重点河涌市级挂牌督办制度,牵头制定挂牌督办的跨镇重点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推进跨镇重点河涌上下游同步治理。抓紧出台石马河、茅洲河两大流域整治年度工作方案,同步开展寒溪水-东引运河、石马河流域内河涌排污口调查工作。

NO.4按照“一河一策”,推进全市内河涌整治和生态修复,将2016年没完成整治的内河涌纳入2017年整治任务、全面启动111条内河涌整治,确保年内完成76条内河涌整治。推动东城、南城、万江、长安4个镇街开展10条黑臭水体治理,争取2017年实现60%黑臭水体消除率。推动跨镇街重污染河涌挂牌督办。

NO.5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整治,加强与城管部门联动,3月底前制定全市分片区存量生活垃圾渗滤液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年底前,推动仍在使用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临时转运点完成配套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并启动集中式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工程建设。

NO.6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污染排放源调查,完成东江水源地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清理及一级保护区隔离围蔽工程建设。

NO.7保障国考断面水质,制定《东莞市水环境考核断面水质保障联动工作机制》,实施闸群联控联调、生态补偿和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等措施。

NO.8继续实施“河长制”“涌长制”,结合治水设施项目清单管理机制、责任书考核机制、挂牌督办制度等制度的实施,优化考核指标,强化水环境整治工作责任落实。

NO.9完成全市23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建设收尾和竣工验收工作。

NO.10协调推进厂网一体化改革工作,推动形成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截污治水格局。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