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纾解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仍待提升技术门槛
慧聪水工业网 一到汛期城市内涝问题就成了媒体报道的焦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规划、建设和水系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和研究。城市现在也重地上、轻地下,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以及以前建设标准很低,也导致现在严重的硬件不足。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把城市排水防涝作为一项短板,跟水利工程设施一样,要补齐短板。基于此,海绵城市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水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和多地出现的“看海”现象,海绵城市被提出,并掀起一阵热潮,从2015年起,已在30个城市展开试点,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日前召开的某知名水务大会上,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专家们也给出了见解。
一、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正本清源及系统实施
车伍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海绵城市是以现代雨洪管理为核心的建设。要意可理解为:以国家层面空前重视的一个长期存在而又重视度不够的重大领域。以空前的高度和广度来面对城市开发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社会和自然因素产生的严重雨洪问题,对城市安全、水环境、人类和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调动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调动多部门、多专业领域资源;第一次全面地从城市规划、市政与环境工程、水利、建筑、园林景观工程、道路交通工程等多专业和部门来协调开展城市现代雨洪管理及相关工作,同时衔接厂网一体化改造,兼顾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跨)专业性,同时还需考虑旧城改造带来的艰巨性,新城建设的挑战性。此外,其建设要注重与黑臭水体、厂网、洪涝控制、流域上下游的关系,保证设计和规划的可实施性、科学性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主要问题与对策
朱建国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市政规划所长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协调;还需落实相关政策及文件要求来指导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防止建设碎片化。
就海绵城市规划而言,编制中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制定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及相应指标体系;
2)如何落实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保护;
3)如何划分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并进行分区规划;
4)如何与相关规划进行反馈调节;
5)如何落实海绵城市近期建设任务;
6)如何根据规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据此,制定专项规划应遵循如下技术路线,建成区以问题为导向,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并重点解决以上六大关键问题。
基于现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功能需求出发,兼顾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目标;明确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水、林、田、湖”,形成自然空间格局。以排水分区为基础,考虑水系、地形、行政区划等因素,与控规编制单元相结合,将城区划分为若干海绵城市分区并进行指标、径流等的分区管控。实时对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反馈;分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模型校核实施规模及效益,确保最终的达标。
海绵城市建设与新型雨水系统构建
赵江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城镇水务事业部总裁
新型排水系统要求具备内涝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功能,而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是对沉积物和漂浮物进行控制。
针对丘陵地区建成区,构建新型排水系统要优先保护自然排水系统,划定自然溪道(天然排水通道)保护线,纳入绿地管控。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和竖向设施,结合地表导流规划,保证洪涝行泄顺畅。针对平原河网地区建成区的新型排水系统构建,可修建河网和横向渗排系统、新型砾石渗排系统。
总结来看,对于建成区新型雨水系统的构建,要因地制宜、系统评估、汇率结合、水质水量耦合、多目标合一,以达到综合解决。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二、案例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的PPP实践
佟庆远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院长
随着PPP模式的大热,其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也成为一大趋势。目前PPP项目分为传统特许经营项目和公益类项目两类,具有不同的收益特征。
以遂宁市某区海绵城市建设及水系治理PPP项目为例,通过细致的模型分析,全流域系统性调查分析,采取一口一策溢流净化设施,将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的方式予以建设治理。
由此得出,流域治理PPP模式应按照“源头控污-过程截污-综合治污”流域系统治理思路,将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进行搭配,形成“整体打包”、“景观效果与治理效果并重”、“考核与效果考核相结合”的PPP项目建设模式。
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具体做法
佘年广州大学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研究所教授、所长
镇江市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面对老城区存在的内涝现状、城市面源污染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最终确定以水质水量耦合管理(即雨洪管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
总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量”与“质”落实于实践中,需要源头+过程+末端,绿色与灰色相结合,陆地与水上相结合,市政与景观相结合。选取适合的水力模型进行评估,利用调蓄池等进行源头削减,再利用在线处理、在线调蓄等进行过程控制;在末端采用集中式LID处理、排口处理等措施。
江南河网城市海绵城市设计总结回顾与思考
黄屹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以嘉兴市万国路低影响开发设计为例,设计目标是进行水质水量控制,制定了如下技术路线。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江南地区的LID措施应侧重滞、蓄、净为主。对于连续降雨多,渗透能力差的江南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应以容积法计算,必须采用模型法复核。土壤以粘土为主的地区,LID设施设计应考虑进行土壤换填并且设出水盲管。埋地渗透池、渗井、调蓄池等设施在高地下水位、高河水位地区应用时,要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否则设施无法发挥作用。在注重排出口出水水质的同时,更应注重雨水对绿地设施的污染,做好进入绿地的预处理设施。
小结:自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后,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基建设施与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孤注一掷的寄厚望于海绵城市是不可取的,其作为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种有效方式,建设过程中理顺源头、过程和末端的关系,将绿色建设与灰色建设结合,秉承全局和系统性观念,认识其复杂性,借势信息化、PPP等,对于建好新型生态化智慧海绵城市均至关重要。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