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土治理全面开启市场机遇 PPP模式改变行业格局
慧聪水工业网 2016年岁末之际,环保产业迎来了重磅支持政策。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在内的绿色低碳产业再次被放在首位。
这与年初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形成呼应,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回望这一年,利好环保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治理修复细分市场逐渐打开,各路资本蜂拥而入……“十三五”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环保产业正在成为被倚重的经济增长新热点,站在了产业经济的新风口上。
三大治理战役释放市场机遇
VOCs和黑臭水体治理市场空间超千亿,土壤修复行业有序增长
“落实环境治理任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今年4月,环境保护部出台《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环保产业成为其中重要部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提出了明确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污染治理任务,为环保产业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提供了大好机遇。”
今年12月初,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其中不仅再次强调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也提出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今年集齐,对环保产业影响很大。”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认为。黑臭河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与开发、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置……政策带来的这些市场机遇,在今年已经显现。
在2013年启动的“大气十条”打响“三大战役”第一枪,将VOCs纳入排污费征收范围。今年,这一工作全面展开试点。近一年来,开展VOCs排污收费的试点省市扩展到15个,约有40个城市颁布实施治理、整治方案;石油化工、包装印刷行业已开展VOCs排污收费试点工作。工作不断推进为VOCs相关监测、治理带来千亿级市场。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结果,我国VOCs排放量约在3100万吨。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VOCs监测及治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在千亿级别。由于VOCs排放涉及行业众多,仅重点排放行业就有50个左右,未来随着排放标准的加严以及监管行业的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可能性极大。
而今年,随着水污染防治计划的深入实施,治理由单体项目向综合治理转变,为黑臭水体治理带来了巨大市场,催生了动辄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大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37亿元的海南海口6个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北京通州八大片280亿元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等。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估计,到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对应投资需求或超过7000亿元,保守估计也有5000亿元。
相对于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行业,今年6月正式落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并没有带来业界预期的万亿市场.但是,“土十条”仍然开启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大门,从调查、监测、评估,到工程设计、施工等整个产业链条都蕴含着商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土壤相关企业至少为1000家,99%以上的修复企业是近几年出现的。业界认为,未来几年内,行业会有序增长,市场将逐渐完善。
PPP加速产业竞争格局变化
环保行业由项目导向转变为资本导向,国内外并购明显增多,新一轮整合已经开始
处于热潮中的PPP模式也在今年席卷市政环保领域,特别是在黑臭水体治理、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更是成为主流选择。而今年10月,财政部更是要求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强制”应用PPP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30日,财政部PPP项目库中,环保及公用事业类项目(含水利建设)占全部项目的34.4%,是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项目对应总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17.05%,仅次于交通运输领域。
今年PPP项目迎来了落地高峰期,也为环保产业带来了大量资本。“PPP模式影响下,环保行业由项目导向转变为资本导向。”马辉认为,今年以来,搭建平台型公司、外界资本进入、国内外并购成为环保产业的明显趋势。
一方面,大型国企、央企通过资本运作,搭建平台拿下项目,中小型民营企业更多地通过平台参与项目,失去不少与项目直接对接的机会。另一方面,外行跨界者纷纷瞄准环保产业,特别是建筑类央企携带大量资本进入,给环保企业带来冲击,加剧了竞争。
环保行业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一轮整合已经开始。在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占领市场;中小企业通过并购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掌握更多竞争筹码。
“随着不同资源的导入、环保从业新主体的增多,‘十三五’期间,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杭州锦江集团总经理王元珞认为。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在加剧,我国环保企业纷纷瞄准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推动下,以重资产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而凭借技术、管理和成本等优势获得海外项目订单,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绿色金融恰逢其时
环保企业对发行绿色债券参与度高;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正在成为环保企业未来融资的重要方式
今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意见》是支持绿色投资的强有力政策信号,将有力推动绿色金融、环保产业发展。
在此之前,PPP模式的带动下,更多社会资源进入环保行业,金融机构十分看好环保市场,绿色金融开始兴起。同时,不少环保企业受制于资金压力,也期待获得更多绿色金融产品的支持。
以土壤修复行业为例,土壤污染治理资金需求量大,而很多企业在“土十条”出台前后才成立,资金实力较弱。“因此,行业迫切需求发展绿色金融。比如,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业内人士表示。
“这有利于扶持好的修复企业快速成长,缓解修复资金问题。”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张旭辉认为。
近一年来,绿色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更多受到市场青睐。从今年年初至9月,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达到1127.9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
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趋势逐渐显现,不少环保企业已经参与其中。今年8月,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绿色熊猫债;随后,今年10月,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3+2年期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3亿元,成为国内首支非上市民营企业公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此外,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等环保企业,都陆续获批发行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可以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正在成为环保企业未来融资的重要方式。”银河证券债券融资总部总监吕锦玉认为。同时,绿色债券也为节能、环保等绿色项目的加速落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是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是主要手段,符合环保供给侧改革要求
环保行业以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也被当作“十三五”期间十大“钱景”行业。然而,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还需提高,特别是一些刚刚打开市场大门的行业。
以土壤修复行业为例,目前行业存在技术储备不够、人员队伍不足等问题,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要想达到目标中的规模尚需时日。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曾公开表示,如何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是“十三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
那么,环保企业应该如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应在强身壮骨方面下工夫,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自身人员培养等。
今年11月,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近日联合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
而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不仅涉及的多个领域为环保产业服务对象,环保领域相关技术创新也成为重要部分。
我国环保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少行业企业已经有意识地抓住了这一机遇。比如,通过承担国家的重点课题、建立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有的地方则通过高校和高新技术园区合作搭建平台,围绕园区环保产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的快速转换。
“在我国环境标准提高和工业企业经济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环保企业要通过创新技术,提供效果佳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认为,这也符合环保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而《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也中提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生态化治理技术,定期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
其中,散煤治理、黑臭水体整治、VOCs治理、污染地块和土壤修复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经验交流和试点示范,仍是重要方向。环保专项资金中,也将安排一定的比例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应用。
据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环境综合服务方面,注重品牌、投资运营的大型国企将成为行业佼佼者;但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以技术见长的私企、民企也将获得很大发展空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