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清水千里润北国 南水北调锻造黄金水脉
慧聪水工业网 12月12日,历经十余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两周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使8700万人受益,工程安全平稳运行,输水水质全线达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没想到工程效益这样好,没想到水质这么好,没想到移民问题这么稳定。”会议上,鄂竟平用三个“想不到”给予工程高度评价。截至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6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59.8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700万居民。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纵三横、南北互调、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具体来看,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后,长江委妥善处理防洪与蓄水、供水与发电、中下游用水及北方调水等关系,在丹江口水库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保证了向北方供水任务的完成,截至日前通水两周年,累计向北方供水60.9亿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向北方供水38.45亿立方米,实现了跨四大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了受水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北京,南水占到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多用地表水、压采地下水”,全市地下水埋深回升0.53米。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喝上南水,从单一“引滦”变双水源保障。在河南,累计分水22亿立方米,36个县区1600万人受益;在河北,4条配套输水干渠全部建成通水,1140万人受益,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东线一期工程调入山东水量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68个区县4000万人受益,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与此同时,东线工程还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为保障苏北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就水生态环境承载方面,自中线工程全面通水,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2016年10月,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25.46米,同比上升0.53米。同时,通过工程向密怀顺水源地试验性“补”水0.84亿立方米,补水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局地最大升幅达8.08米。
不仅是北京。天津市在通水后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地下水位累计回升0.17米。山东向东平湖、南四湖生态调水2亿立方米,让干渴湖泊重现生机,向保泉补源0.58亿立方米水,让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
众所周知的是,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从调水源头到沿线各地,铁腕减污,累计关停企业3500多家,新建污水处理厂350家,新建垃圾处理设施150座。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以上。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后,水质保持稳定。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鄂竟平说。目前,由3个固定自动监测站、4个浮动自动监测站、一个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以及两个移动监测设施组成的库区水质监测站网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对31个水质监测断面、109项监测指标进行监测。
在受水区,水质改善则更为明显。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居民感叹:“水变软了,水垢少了,变甜了。”河北黑龙港地区将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而南水北上,是否增加了居民负担?经测算,居民水费支出不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工业用水也不超过用水成本与工业产值比率的1.5%,均属可承受范围。主体工程向北京、天津供水实行的是成本水价,向河北、河南、江苏和山东供水的水价要低于成本,实行的是运行还贷水价。因此,现行东、中线工程供水价格水平,基本上体现了工程运行维护成本的高低。
“南水北调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南水北调保障了包括特大城市在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此外,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线省市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