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模分析

慧聪水工业网 2016-10-24 09:56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慧聪水工业网 水务行业是指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也包括一部分相应的衍生行业,例如再生水的生产与利用、污水处理后所产生污泥的处理。由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组成的水务系统向用户提供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务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水务市场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水工程技术水平提升,供水管网分布日益科学合理、供水能力大幅增强,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深,水务投资和经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水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水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水务行业呈现服务产业化、运行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管理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水务行业的资本运营仍在探索和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水务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水务投资现状,借鉴水务行业内资本运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水务产业发展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目前国际上3大水务巨头分别是威立雅、苏伊士和泰晤士,它们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以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逐渐形成国际性的水务集团服务于全球。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进入了后城市化发展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城市朝着“低速高水平城市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引入时间较早,认可度比较高,水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水务企业发展比较成熟,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水务体制情况及经营模式,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私有制,但是在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却并不都是私有化。无论是哪种模式,它都是各国在自己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各国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适应形势需要而采取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它们看重的不是私有化,而是市场化,即如何增加竞争,提升效率和服务。如果仅仅转变了企业的属性,竞争度没有提高,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中国水务产业市场发展分析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水务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总计1346家,截至2015年,全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491家。2015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达9807.78亿元;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销售收入1756.42亿元,同比增长了7.23%;销售毛利率为25.0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1%;销售利润率为5.94%;总资产利润率为1.06%;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为1323.39亿元,同比增长8.26%。

中国环保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模分析

三、中国水务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2014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136.43亿元,同比增长16.49%;2015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536.94亿元。

中国环保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模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四、中国水务产业市场前景预测

“十三五”期间将是水处理高峰期,2015年是新环保法实施的一年,最严格环保法的推出将使得执法不严的现象得到纠偏。此外,2015年是“水十条”落地并全面执行的第一年,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水治理行业景气度进入高峰期。预计到2021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

中国环保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模分析

2016-2021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

五、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有较大改善空间

经过加工处理的水在管网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漏损,在中国这一指标平均为20%左右,在发达国家可以降低到8%以内。漏损意味着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的浪费,尤其在中国整体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无异于巨大损失。因此,通过降低供水过程中的漏损率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要求紧迫,城市供水管网在建设与升级改造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资本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是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因此,水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是资本来源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3、水价上涨仍有空间

近期全国各地水价上调,使得水价改革预期渐热。2002年到2009年间,中国的36个重点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的自来水价格年均增长率为4.69%、污水处理费年均增长率为11.9%。从国外一些城市供水运营较成功的经验看,居民家庭水费应与电费开支相当,居民用水的需求价格曲线在水费支出占个人收入4%左右达到均衡。而中国目前城区家庭水费、电费开支悬殊(电费几倍于水费),水消费仅占个人收入的1.2%。建设部在《城乡缺水问题研究》中指出,为促进公众节约用水,水费收入比达到2.5%-3%为宜。

因此,水价拥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无论从中国水资源的稀缺状况还是从推进水务企业提升服务品质的合理利润要求,以及和国际水价水平进行比较来看,中国目前水价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4、价格制定模式有望转变

水务行业作为市政公用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实行政府定价制度。近年来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发展迅速,水价制定市场化也是业内专业人士的共同预期。清华大学中国水业政策研究中心认为,未来的水价定价政策体系将使水价定价基础从传统认识中以资产确定收益转变为按照服务确定收益。

5、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统筹区域供水

传统的供水模式通常是一个城市设一个自来水公司。这种模式在解决城市居民的供水需求、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在80年代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水厂数量众多,分散经营,各水厂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限,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缺少统一规划,取水口与废水排放口犬牙交错。因此,镇、村水厂无论在解决水质和满足水量需求方面,都存在着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困难。

加大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发展城乡统筹的区域供水,扩大城镇供水的服务范围是保证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符合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建设部近来大力推行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供水,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指导作用,同时运用市场配臵手段,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统筹安排,推进空间资源整合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

6、水务行业的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水务行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住建部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研究推广应用信息化关键技术,推进GIS、GPS和RS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分别建立了分析管理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尤其是水务局成立后,建立了北京水务的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信息链路逐步理顺,数据共享开始推进。上海市提出了数字水务的理念,依托上海信息产业优势,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水务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建设了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防汛自动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和防汛信息服务网、水文和供排水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深圳市围绕实现水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先后完成了多个水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

因此,通过水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务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开发推广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促进水务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水务行业的必然趋势。

2016中国水务行业市场现状及趋势研究分析

2015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达9807.78亿元;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销售收入1756.42亿元,同比增长了7.23%,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为1323.39亿元,同比增长8.26%。

一、水务产业相关概述

水务行业是指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也包括一部分相应的衍生行业,例如再生水的生产与利用、污水处理后所产生污泥的处理。由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组成的水务系统向用户提供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服务。

水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水务服务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水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水务行业呈现服务产业化、运行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管理集约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水务行业的资本运营仍在探索和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水务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水务投资现状,借鉴水务行业内资本运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球水务产业发展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目前国际上3大水务巨头分别是威立雅、苏伊士和泰晤士,它们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以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逐渐形成国际性的水务集团服务于全球。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进入了后城市化发展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城市朝着“低速高水平城市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引入时间较早,认可度比较高,水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水务企业发展比较成熟,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水务体制情况及经营模式,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私有制,但是在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却并不都是私有化。无论是哪种模式,它都是各国在自己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各国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适应形势需要而采取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它们看重的不是私有化,而是市场化,即如何增加竞争,提升效率和服务。如果仅仅转变了企业的属性,竞争度没有提高,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中国水务产业市场发展分析

截至201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总计1346家,截至2015年,全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491家。2015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达9807.78亿元;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销售收入1756.42亿元,同比增长了7.23%;销售毛利率为25.0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1%;销售利润率为5.94%;总资产利润率为1.06%;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为1323.39亿元,同比增长8.26%。

四、中国水务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2014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136.43亿元,同比增长16.49%;2015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536.94亿元。

五、中国水务产业竞争企业分析

六、中国水务产业市场前景

“十三五”期间将是水处理高峰期,2015年是新环保法实施的一年,最严格环保法的推出将使得执法不严的现象得到纠偏。此外,2015年是“水十条”落地并全面执行的第一年,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水治理行业景气度进入高峰期。预计到2021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

中国环保水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潜力分析2016

在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环境问题的大前提下,环保行业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我们对于未来环保行业中污水处理业务有以下几点判断: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市场经历了迅速的发展。2000年至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4.3%上升到了90.2%,未来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城市污水厂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将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截至2014年8月,住建部实时管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共有3,900座,日处理能力1.55亿立方米。其中,一级A污水厂约860座,日处理能力2,925万立方米。一级A污水厂的数量占比约22%,这意味着全国约有八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标准低于一级A标准。

2、工业废水零排放与城市污水处理相比,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比例仍然偏低,未来处理比例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国工业废水产出量大、覆盖面广、种类繁多,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单是化工废水处理市场,未来每年将达到约2,000亿元,是城市污水的近三倍。

3、与城镇污水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存在巨大的缺口,未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市场规模巨大。但相比于成熟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农村水环境治理面临设施及管网投资建设成本高、运行费用无保障、点源分散、管理难度大且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人员、群众环保意识弱等问题,因此未来能结合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和问题,在技术模式、商业模式方面创新的环保企业将抢占先机。

4、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现象,“城市看海”现象的频发,显现出我国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为缓解城市内涝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自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水利部及财政部等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绵城市建设,最近两年不断出台政策法规,于2015年4月发布了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因此以海绵城市为切入点,推进我国绿色化进程,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可期。

5、环保行业并购愈演愈烈在政策刺激下,环保企业纷纷开启“争抢”模式,并购重组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过去一年部分国有非环保企业纷纷加入进来,行业内企业也相继发起并购基金设立,积极加快海外并购。据统计,

2015年以来已有61家公司披露涉及环保领域的并购重组事件,并购交易总价值超562亿元。行业竞争格局正悄然变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基于以上判断,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公司所处行业仍处于发展黄金时期,大趋势条件下,市场竞争格局以及行业趋势也会发生变化,公司已经感受到危机和压力,对公司团队也是严峻的考验,为此,公司董事会、经营层从战略上已经达成一致,未来五年,公司的主业主要围绕致力于水环境综合服务商展开——服务城镇客户的城市水环境综合商、服务工业企业客户的工业废水零排放服务商以及服务村镇客户的村镇环境治理服务商,三大板块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实现协同对接。因此2015年无论是技术储备、收购兼并还是内部事业部建设均是围绕上述战略目标展开布局。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三五”,环境管理将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单一目标向环境改善与总量控制双重目标转变,这既体现了国家持续强化污染治理、加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将为环保行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2016年两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有望在政策的持续加码扶植下,延续高景气度。同时,环保行业在发展速度上,则将取决于政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监管执法、PPP等创新模式的整体推进力度。

“十三五”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十三五”规划中,环保地位空前提升,带来投资需求大幅增长。环保绿色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6个重要目标任务、5大发展理念和2016年8大重点工作之中,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环保占到16个,环保在“十三五”期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水十条”、“大气十条”的细化落实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投资将大幅增长。

环保重要度空前提升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中下卷)》中显示:201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576亿元,同比增长6%,“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望达到5万亿元。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柱。其中,部分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呈增长趋势,2015年1-11月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到3,692亿元,同比增加35%。

一、黑臭水体形势严峻,加大整治势在必行

根据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在排查上报的全部黑臭水体中,河流数量占比最高,达85.7%;而重度污染水体数量占比则达到33.5%。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情况看,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东部地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占比较大,中南区域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达71.0%。分省份看,广东、安徽数量均超过200条,合计占总数的近1/4;另外,江苏、河南、山东、湖南、湖北5省数量均在100条以上,合计占比约1/3。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黑臭水体治理总体目标。同时,明确由住建部牵头,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共同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年9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此外,财政部和环保部,已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PPP模式推广运用重点领域之一以及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将在创新模式和资金方面倾斜支持。2016年3月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则再次强调重拳治理水污染,作为水污染防治薄弱环节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有望获政策持续加码而加快推进。

政策逐步加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我国目前共有城市市辖区数926个,假设平均每个市辖区内的黑臭河流数量为10条,平均每条河道长2公里,每公里整治费用2,000万元(包括控源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疏浚、引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投入),以此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按市辖区计)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按照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估算这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资需求将达约1,150亿元,并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内集中释放出来。此外,从资金投入来源方面,预计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将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入资金筹措的重要方式。

二、污水厂提标改造:市场或加速爆发,膜技术迎来机遇

根据“水十条”对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2016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要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政府在推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方面的力度空前。而在2015年11月,环保部便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启动意见征求程序,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实施准备条件。新修订标准要求,敏感地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1月1日起执行一级A标准,即2017年底前需完成提标改造。

新修订标准将大大收严污染物排放要求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1亿立方米;其中,完成提标改造比例约30%,即70%的污水处理厂、约1.13亿立方/日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需要提标。暂不考虑新修订标准中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假设以一级A作为统一改造标准,单位造价按750元/立方米估计,初步匡算剩余污水厂全部完成改造的投资需求约845亿元,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同时,假设待改造污水厂处理能力中,敏感地区的占比为50%,对应提标改造市场规模为423亿,按提标时限要求,该部分市场需求将于2016、2017两年释放,若考虑改造工期,订单或将于2016年内集中爆发。

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市场规模预测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膜法水处理(MBR、CMF、SMF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出水水质好且效果稳定、占地省、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优点,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代表,近几年膜技术的应用加快并且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渗透率持续增加,2010-2013年,我国MBR污水处理能力从110万吨/日增至233万吨/日,达到翻番增长;同时,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中的比重也由不足1%迅速增长至约1.6%。

MBR市场容量快速增长且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占有率持续提升

据报道,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IV类标准,采用膜技术仅需增加吨水成本0.1元左右,一级A排放标准情况下,膜技术与传统三级处理在运行成本上的差距也缩小。因此,随着新修订标准落地,一级A标准及特别排放限值的强制执行,膜技术有望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迎来发展良机。

三、土壤修复:“土十条”渐行渐近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中,以五毒重金属(镉、汞、砷、铅、铬)以及铜、锌、镍等为主,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达7.0%。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受污染比例最高,点位超标率达19.4%。总体而言,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形势不容乐观

与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相对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在政策、技术、法律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均较为薄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以持续引导投入,土壤治理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投入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出资。“十二五”期间,我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约300亿元,与土壤防治所需的万亿级别投入相比,资金缺口巨大,资金瓶颈制约着土壤治理行业的突破性发展。

我国土壤修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较小

据报道,在资金筹措方面,“土十条”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如加上中央财政、社会资金投入,每年土壤防治投入可在1,500~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筹措到1.1~1.4万亿元资金。若土地出让收益建议最终被采纳,资金落实将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所面临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并将对土壤修复治理市场的加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潜在修复市场空间巨大,根据环保部运用国际通行模型所作的预测,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5.7万亿。预计随着“土十条”政策出台和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将迎来拐点并持续加速。参考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假设“十三五”期间,我国GDP名义增速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土壤修复投资占GDP的比重各年分别为0.05%、0.08%、0.12%、0.18%和0.25%,测算未来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6,257亿元,其中2016年的规模为371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预测

我国环保行业产值从2012年的3万亿增长到2014年的3.9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5.2%。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我国节能环保行业产值年均增速应在15%以上,因此预计2017年能超过6万亿。加上近年来不断颁发的环保政策的助推,未来我国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生态建设包括环保和园林建设,即一方面加大环保投入,对现有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环保

2014年我国化工污水排放量在400亿吨以上,按照2.5元每方的投入,市场规模高达1000亿。《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和方向明确,国家将重点进行扶持。

我国环保行业产值从2012年的3万亿增长到2014年的3.9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5.2%。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我国节能环保行业产值年均增速应在15%以上,因此预计2017年能超过6万亿。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环保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般介于2.5%—3.0%,而我国2010年环保产业投资占GDP比重只有1.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中下卷)》中指出:2014年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3.98万亿元,;国家规划要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约30%,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约15%。另外,根据环保部等三部委的联合调查,2011年,全国环保行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30,752.5亿元,年营业利润2,777.2亿元,与2000年相比,除从业人员数量基本持平外,其它三项指标则分别增长了0.31倍,17.2倍和15.7倍,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

2、园林绿化建设

城市绿地面积快速扩张,园林建设投资持续高增长,城市绿化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从2006年的132.12万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42.72万公顷,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08%,但后期增速放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6年的8.30平方米增长到2013年的12.64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9%。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额从2006年的429.0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234.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59%,虽然地产园林行业增速放缓,但由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市政园林依然能保持稳健增长。综合估计未来3年的增长率为15%,预计2017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额会达到3909亿元。

截至2010年6月,我国园林企业数量已达16,000余家。根据《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11—2012年度》,参加调查的98家企业2011年营业收入总额为381.57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23家,该23家企业平均每家营业收入占上述98家企业总营业收入的2.56%。由此可见,我国园林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在全国园林绿化市场上尚未出现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属于开发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