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产业步履蹒跚 聚光灯下凸显“成本痛”
慧聪水工业网 海水淡化,这个一直步履维艰的产业,可能将被赋予国家淡水资源匮乏破局的历史使命,然而,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将面临国内外企业可能蜂拥而入、扶持政策猛药接济的另一个亟待解答的局面。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行业仍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成本高、推广难”阶段。
截至2015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日产水规模首次突破100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这是国家海洋局首次就全国海水利用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雷波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个省市有分布,主要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其中,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而南方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吨级和千吨级工程为主。
海水淡化后可以喝吗?味道怎么样?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辛红梅说,海水经淡化处理后,味道和普通饮用水一样,并且由于其中的钙、镁离子含量少,水的硬度较低,更纯净。近海污染是否会影响到淡化海水的水质?辛红梅表示,在取水时,会选择水质好的区域取水,在淡化的同时,也会对海水进行净化,使其达到饮用标准。
无处安放的产能
然而,时冷时热,冷多热少,仍是当前我国海水淡化步履蹒跚的真实处境。
“尽管这几年国内海水淡化喊得很响,但尚未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室副主任赵河立评价。一个佐证就是大量海水淡化装置长期闲置。“我们的一期海水淡化项目已建成,产能为20万吨/日,而实际产水量不足7万吨/日,产能利用率不到35%。”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办公室主任李虎介绍说。
在国内一些海水淡化装置躺着睡觉之时,外资则摩拳擦掌开始抢分蛋糕。据国际脱盐协会(IDA)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球淡化工程规模已达8528万吨,近10年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其中,海水淡化的60%用于市政用水,解决了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26%的淡化水用于工业,其余为灌溉、旅游、军事用水等。
除首发地区中东外,美国、西班牙、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大规模发展和应用海水淡化技术。阿尔及利亚、印度等亦不甘示弱。其他国家的此番作为与愈发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不无关系。“由于城镇化、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能源与工业用水需求增加,地球未来15年将面临40%的水资源短缺。”联合国前不久提醒说。
我国不“渴”?答案是更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99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其中,北京、河北、山东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在300立方米左右。天津的人均水资源量少的只有160立方米,是世界缺水警戒线的六分之一,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破局的“钥匙”
在这种困境之下,主要有两种思路可让这一门生意摆脱成本束缚。一个是增加收益:要么提高水价,要么政府给予补贴。但提高水价,会让本来就已经营艰难的工业企业负担增加,很难实现,民用水价上涨更是阻力重重;而政府补贴的举措,不是不行,但综观各行各业,依赖政府补贴却能发展好的重资产(意味着高风险)行业简直凤毛麟角。因此,希望就落在了另一条路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和成本的战争似乎是海水淡化行业的宿命。但事实上,海水淡化的成本并非没有压缩的空间,其中关键在于,提高核心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以及提升项目运营的能力。在这两点上,我们总算可以对海水淡化行业的未来感到乐观:收购,尤其是海外收购成为了国内相关企业实现破局的关键钥匙。
技术及资源的重构与整合往往是一个行业进步的动力,前面提到的这类对专业型公司标的收购和投资,毫无疑问将促进先进技术间的整合,从而推动行业水平的提升。对于设备公司,海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本土化将促进国产产品的更新迭代和国产化率提升;对于工程企业,海外标的的项目经验无疑有助于提升其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实力;对于海水淡化项目运营商,凭借更多国产化的设备和从国际先进项目学来的管理运营经验以及专业管理方法,海水淡化项目的吨水成本压缩潜力将进一步被挖掘出来。
在种种促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果国内海水淡化项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或者电费减免,一大批海滨城市的收益临界点将被突破,不少城市的海水淡化项目都将具有盈利空间,届时海水淡化将正式告别发展的慢车道。这一行业的未来正在于此,而这也正是越来越多已经逐渐掌握收购战术的环保企业,纷纷开始关注这一行业的主要原因。
多方联动做大做强化产业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指出,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要做大做强海水淡化产业需从多方面着力。首先,做强海水淡化产业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动;其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当务之急;第三,做大海水淡化产业需要行业的自觉和自律;第四,还要注意平台建设,加强孵化和集聚效应。
“海水淡化的本质是以能源换水源,然而海水淡化产业是能耗密集型产业,利用传统能源淡化海水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因其可再生性、无污染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重视,新能源海水淡化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多能互补的海水淡化技术,可以解决依靠单一资源所造成的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阮国岭介绍说,低碳化是海水淡化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海水淡化工程。
谈及如何做大做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长期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高从堦院士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应该加强基础研究,要大力支持相关基金和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工程示范,建立示范平台,验证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融合,加大协同创新步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注重辐射推广,关注海水与废水两个市场,强化淡化技术在增水和治污上的辐射和推广,提高用水安全。
此外,高从堦特别强调要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支撑体系,为此要加大对海水淡化的支撑力度;各级财政要对原创技术的海水淡化材料、设备生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国内项目使用国产材料、设备,鼓励企业出口海水淡化材料、设备,承建国外项目;鼓励海水淡化产水进入市政管网,并给予必要补贴;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对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给予支持,鼓励浓海水综合利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