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PPP商机 试问水务企业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慧聪水工业网 污水处理厂工艺上需要改进优化。比如A2O、曝气系统等优化需要大量工程实践,重大研发课题需要企业牵头。
应该从管理和控制两方面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效率。在成本构成中,最大的成本负担并非电耗或者人工成本,而是来自人为风险。
污水处理行业已经相当成熟,未来企业还将如何发展?污水处理企业通过哪些手段节能降耗?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怎样提升运营效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在日前E20环境平台组织的迎接污水处理行业新变革沙龙上,与会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认为,污水处理行业发展仍存较大空间,企业需要通过风机、曝气、微动力等设备实现节能降耗,同时要关注消毒等耗能环节,通过企业参与大量工程实践实现节能降耗。此外,智慧水务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污水处理厂的人为风险,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节能降耗是方向但需精细考量
小规模低能耗的动力设备国内难以找到,新技术产品相对缺失,系统优化需要大量工程实践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能耗主要是电耗,处理每吨污水耗电约0.2度~0.3度,电费约占污水处理成本的50%~70%。在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基础上,通过现有设施的优化运营,提高出水水质、降低能耗物耗存在较大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洪臣曾公开表示:“通过污水处理厂改造来节能降耗的空间,也就是提效改造的潜力,取决于具体采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于现有典型污水处理厂,通过全面提效改造和运营优化有可能使其能耗降低超过30%。”
但是,如何通过设备、工艺等实现节能降耗,一直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俊安则坦言,虽然业内一直在强调通过风机、曝气、微动力等设备节能降耗,但是具体在哪些细节上优化、能耗可以降低多少,始终无法说清。
他以农村污水处理为例,风机耗电占能耗比例较大。然而,既节省功率,又经久耐用的风机几乎没有。“很多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运营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但是风机经常是一两年就出现故障或者损坏。相比于国内产品,这方面国外产品做得好一些。”
他还表示,小规模低能耗的动力设备,比如小规格的水泵,国内难以找到,新技术产品相对缺失。
同时,污水处理厂工艺上需要改进优化。比如A2O、曝气系统等优化需要大量工程实践,重大研发课题需要企业牵头。“工程实践是第一实验现场,只有在这里实践成功才能算真正成功。”王俊安说。
“此外,企业需要关注污水处理厂消毒问题。”王俊安强调,如果采用紫外线消毒,这时就要关注消毒后相关指标能否达标,比如粪大肠菌群等指标等。“我们也在研究即使在污水处理厂相应紫外线消毒设施完全配备好后,相关指标能否达标以及能耗到底消耗多少等细化问题。”
新技术、新运管模式助力提质增效
核心技术和运管模式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智慧水务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运行效率
除了节能降耗设备产品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和微创新,一些大的具有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出现,是否能够真正为行业带来巨大转变也成为环保企业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比如新概念污水处理厂,主要是基于两项核心技术,一项是污水的厌氧氨氧化技术,另一项是污泥热水解技术。”王俊安表示,“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技术具有节省曝气、碳源,污泥产量低等特点。在10℃~20℃的常温条件下,厌氧氨氧化红菌可以存活,这在小试、中试中都没有问题,但是放大到一定规模以上,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对此,王俊安表示,“虽然污泥热水解技术泥水分离效果好,但是仍然存在能耗和安全性问题。其中,安全性问题主要是反应温度高,不便于控制。未来企业还需在这些难点上下功夫。”
在污水处理企业寻找节能降耗的有效方法时,智慧水务企业则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和管理中看到了商机。北京金控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表示,污水处理厂的“痛点”来自两方面,一是运营管理上对安全性的要求,二是运营成本负担。
同时,他认为应该从管理和控制两方面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效率。在成本构成中,最大的成本负担并非电耗或者人工成本,而是来自人为风险。“比如,在企业开展业务的十几家地下污水处理厂中,我们发现由于巡检人员不专业或者疏忽,造成设备被淹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污水处理厂仅韩国进口的磁悬浮风机被淹的损失就很巨大。”
针对这些情况,智慧水务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控,提高管理运行效率。“这部分管理控制成本是隐性成本,但是,目前来看,智慧水务市场广阔,预估未来几年市场将在数百亿元左右。比如企业研发的巡检系统,可以发现很多污水处理厂中管理的问题,受到污水处理厂负责人的欢迎。”杨斌说。
打造品牌成企业关注点
产品时代意味着环境服务要形成一致性的品质和服务,要有统一的标识,便于用户识别
除了聚焦节能降耗和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降低运营风险和管理成本,打造环保设备和服务的产品化和品牌化成为企业目前关注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很多低价竞标等行业乱象。究其原因还是传统的以建设设施为表象和“价格为王”的机制在作祟。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正在慢慢分化。
面对这种分化,企业需要打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E20环境平台董事长傅涛在今年举行的水业战略论坛上表示,没有品牌产品价值的附加,不可能得到更高水平的收益率。环保产业的产品时代,意味着环境服务要形成一致性的品质和一致性的服务,要有统一的标识,便于用户识别。“环境产业正在进入新供给,新供给的标识是产品化和品牌化。”
对此,王俊安表示,以桑德在北京通州姚辛庄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为例,项目实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探索形成桑德SMART“新麦田”的设计理念,并且注册了商标。“项目建成后,厂区外型美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而这一品牌已经在桑德位于河北、东北、贵州等多地的农村污水处理站中推广。”
此外,一些环保设备企业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宜兴市凌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清成表示,作为中小企业,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品牌价值。“只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过硬,才能在行业内树立品牌。”
相关报道
水务民企如何抓住PPP商机?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显机遇参与竞争应扬长避短
“在PPP1.0时代,虽然环境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呈现出2:2:6的市场格局,即20%的市场供大于求,20%的市场出现产业错配,60%的市场需求没被满足。因此在PPP2.0时代,虽然‘国进民退’的趋势将继续存在,但民企参与市政环保领域PPP项目的机会将会增多。”E20平台高级合伙人王立章表示。
他解释说,在PPP1.0时代,投运类国企依靠其融资、品牌及与政府较强的沟通能力,在传统的以基础设施单元服务BOT为主的投资运营类项目中占据长期优势,呈现出“国进民退”现象。
“而伴随着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需求加大,‘水十条’以及多项PPP政策出台后,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规模落地。如2015年南宁那考河项目有3家企业参与竞标,而今年海口的6个PPP项目有53家企业参与竞标,水环境治理也步入了面向效果治理的PPP2.0时代。”他说。
王立章还表示,目前示范项目中民企参与的项目落地比例仅为19%,由此看出,在融资环境、政府习惯等环境下,民企存在一定的弱势,因此民企为回避这些弱点,参与PPP项目有4种具体的方式。
“首先,投运类民企与大型国企发展PPP领域,如启迪入主桑德环境。其次,民企与国企多种合作模式,如中小环保技术企业与国企新成立合资下属公司。再次,利用上市融资能力并与地方国企进行合资的模式迅速在PPP领域做大,这一模式独属碧水源。又次,新进入PPP环境领域的民企,以园林类上市公司为主,如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等,这些企业之所以在PPP领域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之前这些企业与地方政府有大量的BT项目,具有一定的经验。”他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