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清除致病因素 防范汛后疫情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8-15 10: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慧聪水工业网 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北方进入主汛期。高温潮湿的季节特点,给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生长环境,容易导致痢疾、肠炎、霍乱、疟疾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专家表示,汛期应提高饮水、食品、环境的卫生条件,消除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公众防范各种疾病的健康常识,保护重点人群,以降低环境卫生风险。

汛期各种诱发因素增多,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触机会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张静表示,洪涝灾害期间和之后最常发生的传染病有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虫媒和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等;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皮肤疾病,如手、足、股癣和皮疹、湿疹。

她还表示,在居民安置点,由于人群密集,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可能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雨季也是皮肤疾病发病的高峰期,这主要是因为气温高及空气湿度大等气候特点导致的。因为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易引起某些致病真菌的繁殖,或导致霉菌、螨类的过敏发生。

如果居处环境较为潮湿,或者在涉水、淋雨过后,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等均易发生。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有些过敏性皮肤病接触雨水、污水后易加重。如果原本皮肤就较为敏感,在“七下八上”的时候,更要特别当心,避免蹚水淋雨,一旦涉水后应及时清洗皮肤。

洪水过后,应彻底清理环境,并开展心理疏导等工作

“根据以往经验,洪水退去一星期左右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教授建议,从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如肠道传染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不喝生水,保障饮用水的洁净卫生;病媒传染病,最重要的是清理灾区堆积杂物、排干积水,消除病媒的滋生原地。

7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更新了《洪涝灾害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技术指南》,其中也指出,汛期洪灾后环境卫生风险主要是过水后存留的大量淤泥、生活垃圾,厕所停用造成粪便的存留和溢流。因此,需要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重点是临时安置点的厕所建设和管理,粪便和垃圾的处理以及开展消杀工作。

《指南》中还强调,自然灾害后期,应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理,改善环境卫生,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尽最大可能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

国家卫计委还要求,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防范食源性疾病和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特别指出,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即使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也应注意环境卫生。洪水过后,环境中的垃圾较多,应尽快清理,集中堆放,避免污染水体。同时,特别提醒公众保持乐观心态。人在洪涝灾害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

■专家建议

健康度夏要做到哪几点?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张静表示,为有效预防暴雨洪涝灾害后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等危害居民健康事件的发生及流行,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

2、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3、环境卫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4、病媒生物控制。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灭鼠;灭鼠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等寄生虫,做好鼠虫并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5、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每个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延伸阅读

如何选择及保护饮用水水源?

洪涝灾害后,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大量泥沙冲入水中,浑浊度升高,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以及各种化学污染物进入水体,极易造成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水源。

水源的选择原则是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经济技术合理。选择顺序是应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考虑河水、湖水、塘水等。

在内涝地区,应划出水质污染较少的水域作为饮用水取水点;在流动的洪水地区,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禁止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退水后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牲畜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应设专人看管。

(资料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