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7年来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技术历程
慧聪水工业网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非常落后,据已有资料,1949年,全国只有103个城市有下水道,总长只有6000多公里。只有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有有4座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仅有4万m3/d,还顶不上现在一个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当时能够正常运行的只有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只有1.6万m3。由于排水设施严重不足,许多城市居民区没有排水系统,污水沟、死水坑非常普遍,如北京的龙须沟和上海的肇家浜,雨季污水横溢,夏季蚊蝇孳生,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第一个污染治理工程--龙须沟治理
当时北京最著名的污水沟就是龙须沟。历史上,龙须沟北起虎坊桥,经永安桥、天坛、龙潭湖后入南护城河,全长6.3km。解放前,龙须沟是北京最腐臭不堪的一条水沟,40万人的生活污水都排入沟中。1950年1月,北京市卫生工程局成立,1个月后开始负责整治龙须沟。
解放以后的第一年,龙须沟工程即受到了政府的关注。1950年1月,北京市成立了卫生工程局,开始负责整治龙须沟。龙须沟的整治采取地上明沟改为地下暗管的方案,整治后环境显著改善。经过整治以后,在龙须沟底部修了一个污水管道,收集所有的污水,当时还没有处理厂,排到下游去,上面建了花园,周边建了房子。
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
上海最著名的污水沟是赵家邦。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是1922年开始建,1926年建成,设计规模1363立方米/天,1987年停产,因为要扩建,1994年完全报废。
南京市新住宅区氧气化粪厂
1936年,南京特别市政府投资近2.6万美元建成南京市第1座污水处理厂:南京市新住宅区氧气化粪厂,处理高档住宅与使馆区污水。该厂位于鼓楼区,占地3000m2,由美商设计,采用二级生物化学处理工艺,日处理量1000m3。目前,此处遗存楼房1幢,建筑面积约500m2,图为南京市排水管理处办公楼。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污水处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历年污水排放及其处理率
如图所示,统计了我国1985年以来污水处理总量的增加和污水处理率。截止201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到达71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占510亿吨,总处理率达到90%。而1949年,我国仅能够处理几万m3污水。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污水处理发展很快。然而,我觉得所谓的“总处理率”,准确的应该改成“总的处理能力”。我们建了这么多污水处理厂,虽然有能力处理这么多水,但实际上这些厂并没有实际处理这么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重视下水道的建设。所以往往处理厂建好了,却没有收集到这么多污水,这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一大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以资源消耗为代价
建国67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世界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1950至2015年,中国人口增长了2.5倍,GDP增长了55.5倍,而同期美国的GDP增长了7.3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个世界的奇迹。而美国7.3倍的基数和我国55.5倍的基数差了上百倍,因此,我们不要骄傲。
但要看到,我国GDP的增长是用资源消耗作为代价换来的。2012年,我国的GDP占世界GDP的11.6%,但钢铁消耗却占世界的45%,能源消耗占世界21.3%,铜消耗占世界43%,水泥消耗占世界54%。可见,中国付出了非常巨大的资源消耗的代价来换取到GDP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有成绩,也有教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在工业废水防治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在工厂里的处理设施,到6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了,直到70年代才继续进行。我们进行了一些工业废水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电镀废水的电解处理、啤酒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A-O处理工艺、味精废水的强化生物处理等。有相当一段时间,特别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环保工作加强以后,关、停、并、转曾被作为主要的水污染防治手段。80年代起,我们才开始接受西方一些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从源头消减污染产生并节约资源的投入。十七大开始,我们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引入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理念与方法,在源头控制工业污染,同时收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两个效果,就是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
水污染防治理念的发展
水污染防治理念主要反映在工业废水处理上。从治理淮河的“零点行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再到环境保护法的完善、“水十条”的颁布。其中,“法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现在。
淮河治理零点行动的故事
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即一年以后的1月1日零点,将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淮河流域四个省,河南、安徽、江苏(主要苏北)、山东,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家,停产治理企业114家,关停并转企业208家。在零点行动达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不久,关系到1.5亿人口健康生存的淮河再次遭受严重污染,退回到2000年以前水平。
推行清洁生产,注意源头减排
什么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促进法》
推行清洁生产,在水污染防治历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历程大体上分成四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1993年)、试点示范阶段(1993-1999)、大力推行阶段(1999-2003)、法制规范化阶段(2003-)。
在前期准备阶段,西方清洁生产的概念传来了,有很多人在研究,很多人写文章,很多人提建议,也有一些工厂开始在做这个工作。后来成为一个政府行动,1993年以后开始进行清洁生产的示范、试点;1999年大力推行,2003年有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进入了法治阶段工作。
我特别欣赏西方最早期出清洁生产概念时,用了比较级的英文名词,叫cleaner,告诉大家清洁生产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要努力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要努力比今天做得好,越来越清洁,生产服务时利用效率越来越提高,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减少,这是没有终点的行动。可惜中文翻译时没有办法翻译成比较清洁的生产,如果这样翻译就减弱了清洁生产的分量。
循环经济
后来,我们推行循环经济。在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与日本,德国是第一个颁布环境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国家都在推行循环经济,包括我国。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主要是三个R,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在3个R中,一定要把减量化放在首位。我们千万不要前面资源开采时浪费,后面觉悟了来循环,否则还要浪费能源。第二是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恰恰不能总循环,一定要禁止使用。顺便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以余刚老师为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的研究,并于最近得了一个国际大奖,让我们向余刚老师表示敬意。
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进入法治体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李庆瑞司长总结:现在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包括各种环保法10件、自然资源法律20件、环保相关法律若干、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1件、地方性环境法规和规章制度若干,国家环境标准1525件、签约国际环保公约50余件、相关司法解释若干。
10部环境保护法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入21世纪以后,新增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水污染防治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早《水污染防治法》在1984年就颁布了,2008年做了一次修订,正式实施,主要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在这个法律中讲得很正确、很清楚,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有点源、面源,有各种部门,污染源不同,都要综合考虑。
去年公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间对于总的目标、主要考核的指标和十条具体要求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先看一个主要指标,七大重点水系都要达到一类、二类、三类比例,到2020年应该占到70%,2030年应该占到75%,就是达到饮用水的水源标准以上较好的。
习近平:决不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在最近十年里,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也针对此发表了很多讲话。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指出:
“绝不能够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大胆地加一句: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这两个完全是连在一起的。
在我的记忆中间,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口号,跟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指示完全背道而驰。比如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
“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我们中国不可能有环境污染。”
这句话是不是我们自己说的错话?肯定是错的。另外还有一句话:
“你们现在经济发展了,你们已经GDP很高了,你们可以搞环境保护,我们GDP还很低,我们还很穷,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像你们一样来关注环境保护。”
当然这些话现在已经不算了,但是我们确实有很多历史的教训要吸取,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如果我们早一点开始的话,可能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
中共“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我们的支持,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十八大说: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五大建设并不是平等的,并不是划等号的,而是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要能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