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发布十大重点工程包 推污泥协同处理及首台套政策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5-19 08:44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微信

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组织实施10大重点工程。其中包含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工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工程。此外,文件还提出,加快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保险补偿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

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组织实施10大重点工程。

这十大重点工程分别为智能化改造工程、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绿色制造推广工程、高端装备发展工程、关键新材料发展工程、航天航空能力建设工程、电子信息升级工程、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其中,绿色制造推广工程一类,包括以下6项:

1、生产过程清洁化工程。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展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升级改造,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氨氮等污染物。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制浆造纸、皮革、铅酸蓄电池、发酵、印染、电镀等行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工艺技术改造,削减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

2、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工程。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提升工业锅炉(窑炉)、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

3、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工程。采用水系统平衡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节水技术,对化工、钢铁、造纸、印染、食品、医药等行业实施改造。采用电吸附、膜处理、海水淡化等技术,利用好城市中水、矿井水、高浓度盐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4、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工程。加快应用清洁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发展,降低能耗,节约原辅材料,减少废弃物排放。重点开发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发酵类大宗原料药污染防治。采用基因工程、手性合成、酶促合成、生物转化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原料药传统生产工艺。

5、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强化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尾矿、煤电固废等综合利用。加快再生资源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提高废旧材料、废旧机电产品等资源利用率。

6、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工程。加强煤电、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间的横向耦合生态链接,促进行业融合;推进工业余热用于城镇供暖制冷、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污泥和飞灰等,促进产城融合;利用工业余热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业,推进工业适用生物质能示范项目,促进产业融合。

对于发布的十大重点工程包,两部委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完善投资项目管理等五项工作要求。

在资金方面,文件表示,将进一步创新项目组织和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优势,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分别依托产业联盟、企业联合体、行业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对具有较强外部性、公益性的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或投资补助等政策性方式支持;对具有营利性、竞争性的项目,利用专项建设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注资等市场化方式支持。

在政策方面,文件明确指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保险补偿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

据悉,首台套国家重大项目工程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替代进口的依托工程,设有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在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等一系列门槛,但入选首台套名录后,享有国家优先审批、核准和安排权,国家政策性银行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给予信贷支持,国家有关部门优先安排用地审查、优先安排环保评估、优先纳入科技支撑计划。更重要的是,企业承接的项目将可以直接对接,不需再经过招标过程,对于企业业务的助力明显。据悉,碧水源就因被选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录,在奥运期间承接了一大批污水升级项目,据此逐渐壮大。

由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具有价值量大、创新性强、风险大等特点,2015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保监会也收到了一些问题反馈,呼声主要集中在提高补贴比例、增加补贴频次,扩大目录范围,增加保险种类等方面。”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发展规划处处长高大宏表示,相关部门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共保体监管指导,持续发挥保险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作用,不断探索保险业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面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