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水淡化项目6月底投用 日供水10万吨
慧聪水工业网 一条云集了自主核心技术、装备制造集成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形成。
在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现场,12.8米高的厂房主体已搭建完成即将封顶,总容量约2万吨的蓄水池基本完成建设,项目预计6月底投入使用。除该项目外,三泰膜项目成为亚洲最大、膜产品最齐全的生产基地之一,大唐电力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的运用实现了大型发电企业淡水完全自给……
自主研发打破国际垄断
该海水淡化项目位于董家口港琅琊台湾作业区,紧邻华能电力、青钢、海晶化工等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4.5亿元,占地60亩,新建海水淡化厂一座以及配套的取水工程和浓水排放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10万吨,相当于2015年全国日产能的1/10。
项目副总经理杨杰军介绍,该工程投入使用后,海水将从784米外的取水口,通过“自重力”流入厂区内海拔-10米的取水泵房,再由取水泵房进入“超滤膜系统”和“反渗透系统”进行双膜法工艺处理。最后,净化并淡化过的合格净水将流入蓄水池,“动态性”地输送给周边大型工业企业等用水单位。
“这项工程打破了国外对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的垄断。”杨杰军说,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研发、自主投资建设、自主管理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由于可充分利用华能热电产出的“冷却用海水”,项目减少了淡化过程中用于“海水升温”的支出,由此可节省各项成本1/3左右,使得国内海水淡化成本从7-10元/吨降低为4-5元/吨。
该项目测算的海水淡化年平均吨水电耗为3.52千瓦时,综合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利用华能热电冷凝水外,项目成品净水可直接供应青钢、海晶化工等港区内大型工业项目,节省了企业自主投入小型净水设备的成本。同时,项目还具备民用生活用水的输出能力,淡化过程后期产生的“浓盐水”也是进一步结晶制盐的低成本原料。
水处理膜产品称雄亚洲
如果说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的范本,那么西海岸的三泰膜项目则是专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膜产品研发生产,同时涉及膜设备集成,以及水处理相关项目设计施工的“全能选手”。
对于项目的核心技术——膜处理技术,三泰环境集团总工程师段伟介绍:“我们生产的很多膜产品,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热法’工艺,成品孔隙率高产水多,孔径分布窄出水水质好,将同类产品1-3年的使用寿命延长到了5-8年,非常有竞争优势。”
段伟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纳米多孔陶瓷复合滤膜、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将陶瓷纳米粒子应用到膜加工工艺中,使出水率一举提高了20%。”据悉,三泰环境集团已与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取得数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膜材料、制膜技术、制膜设备等产品品质达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三泰膜项目投产短短两年来,产品已远销印度、越南以及新西兰等国。项目设计各种高分子分离膜产能1000万平方米/年,膜相关水处理设备2000台/年,净水器50万台/年,正成为亚洲品种最全、产量最大的膜生产基地之一。
工业用水实现自给
火力发电厂是典型的用水大户,黄岛电厂日耗淡水8000余吨,在2004年以前主要供水渠道为市政自来水、企业自备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和回收处理后的中水。为节约城市用水,电厂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青岛华欧集团三方合作,设计制造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
在厂区海水淡化现场记者看到,这组设备有三四层楼高,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渗透技术”、“低温多效技术”等。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世界温带地区的首台户外设备,即使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转,总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黄岛电厂目前海水淡化规模已达到16000吨/日,所有机组发电补水全部使用海水淡化水。黄岛电厂副总经理孙德金说:“使用海水淡化水,每年为我们节约了130余万吨自来水,实现了向大海要水发电、让水于民的愿望。”在充分满足自身淡水需求的同时,黄岛电厂还将为新区供应清洁淡水资源。“早在2011年,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就被列为新区紧急备用水源,目前拥有提供3000吨/日淡化水的能力。”孙德金介绍。
截至2015年底,全国海水淡化产能为102.65万吨/日,目前新区拥有海水淡化装置4套,日产能1.62万吨。今后,新区将依托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三泰膜、大唐电力等核心工程,打造膜材料与膜过程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并组建一支亿元规模的海水淡化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