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L型” “权威人士”讲话还释放了这些PPP发展信号
近日,“权威人士”再次现身把脉中国经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各路大佬也纷纷发表高论,讨论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趋势。今天,中国投资咨询资深专家将从“PPP”的专业视角来深入解读“权威人士”的谈话,分析PPP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从字面上看,PPP模式似乎并未纳入本次访谈的范围,然而细读下来可以发现,“权威人士”实际上也在向PPP模式的参与者喊话,其核心观点亦可作为PPP模式推进的指路明灯。
PPP模式不是什么都能装的“筐”
随着财政部以及各省PPP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推出,政企合作引导基金的设立,以及各类融资便利政策的推出,部分已经“尝到甜头”的地方,开始了在PPP领域内的大跃进,将PPP模式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不仅在项目立项时大幅放宽审核条件,更是将PPP模式当作一种融资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工具,一股脑的把各类项目都丢进PPP模式的“筐”里,其中甚至不乏本应由市场自主调节的竞争类项目。对此,“权威人士”指出“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实际上就是告诉各级政府,选择PPP项目时,必须要慎重,不仅项目立项要慎重,更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项目识别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度投资,不做烂尾工程、形象工程。
不能用PPP模式为平台公司借尸还魂
在“国发43号文”出台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原有融资功能被逐步剥离,未来投融资平台应加快向普通企业转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鼓励平台公司加速转型,“国办发42号文”提出“对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在其承担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得到妥善处置并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前提下,可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地方平台公司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化改造十分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关停可能是最佳选择。但实践中仍有部分政府选择利用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保底承诺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行变相融资,为平台公司借尸还魂。对此“权威人士”指出“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对于市场化改革无望的平台公司,是时候关掉了,绝不能延续过去加杠杆的老路,以免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
PPP要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在本次访谈中,“权威人士”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家。”“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PPP模式的推广作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工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利用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问题,有些地区仍存在排斥民营企业的问题,在建设项目用地划拨、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等等方面处处设限,使得民营资本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还有的地方对项目实施严格限制:从技术方案、经营管理、人员配置、财务管理等具体细节进行严格规范,限制社会资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项目实施效率低下,难以实现物有所值。事实上PPP模的推广,就是要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促进简政放权,破除垄断,便利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这也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