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治理水污染协同机制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4-19 10:1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慧聪水工业网最近一则报道引起了热议,报道称,水利部公开的2016年1月《地下水动态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报道表示,其监测结果显示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47.3%,两者合计占比为80.2%。按照报道所说,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并不适合人类饮用,换句话说就是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

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难道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喝的水都是被污染的吗?对此水利部给出了回应。

4月11日下午,水利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介绍了地下水水质监测有关情况。

据悉,从2014年起,水利部针对目前地下水问题比较突出的18个省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这18个省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盆地以及江汉平原。2015年18个省区地下水水质的总体情况是,Ⅱ-Ⅲ类19.9%,Ⅳ-Ⅴ类80.1%。这个结果与去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公布的《水资源公报》所反映的状况基本一致。但这些数据主要是北方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并不是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数据。目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

对于饮用水水源,陈明忠表示,近年来水利部组织对地下水水源地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摸底调查。根据正在编制的《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4748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中,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1817个,水质达标率为85%左右。2014年,175个供水人口50万以上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中共有33个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总的来看,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以此来看,报道所述并不准确,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水的重要性,作为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其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如今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并且有部分地区还面临水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对中国而言,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在世界排名百名之后,是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可见,保护水资源应该是中国的长久目标,也应进入“新常态”。

《水污染防治行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据测算,《水污染防治行动》投资将达两万亿元,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

记者以为,上述报道事件的热议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公众对于水环境情况的重视。要想更准确地治理污染,首先应该掌握准确的污染数据,可是从之前的报道来看,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水利部等部门所给出的调查结果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全面的数据。尽管环保部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五部委对中央“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家底”提案的答复指出,力争在2013年和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并于2015年产出各类调查评估成果,基本掌握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及污染主要来源。但是目前来看,并未看到最后的结果。

此外,公众恐慌的原因还来自于信息的不准确,信息对等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最好工具,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地开花,让大数据服务于水资源保护,作为基石应该可以使水资源保护走得更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个协同的工作机制。

据记者了解,由于基础建设的完善,城市中的水污染治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而农村水污染却还有待进一步治理。农村饮用水一般来自浅水层,农村水污染的来源除去工厂排污,还会受到土壤、大气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治理农村水污染时,还应该综合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颗粒物造成的混合污染。政府应做好长效治理的工作规划,且也需要协同机制为其保驾护航。

在记者看来,水资源保护中仅治理水污染是不够的,还要控制超采现象。例如,对于摸清的水源强化责任制,各级政府责任到人进行保护,才可能不让水资源面临双重威胁。并且要将这两方面的水资源保护纳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中,结合最严环保法,才能更为妥善地治理已经污染的水源和保护尚未被破坏的水源。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