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污力争Ⅳ类标准 高原明珠重焕新颜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3-30 10:06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来自近日昆明滇池管理局的公开消息称,2016年将实施88个项目(续建29个、启动前期或开工59个),其中年度完成26个项目,跨年度实施62个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3亿元。到2020年,力争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水标准,主要入湖河道稳定达到V类水标准以上。

尤为值得一提,《2016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以下简称任务)》提出,滇池外海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浓度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化学需氧量基本达到Ⅴ类水标准,总氮基本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他20项指标均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对35条主要入湖河道开展水质完善提升工作,特别要强化纳入国考的16条河道水质达标工作。同时,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目标,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宝象河水库、双龙水库、洛武河水库水质保持Ⅲ类水标准;自卫村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云龙水库、清水海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

此外,明确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国家对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要求,滇池流域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入湖总量较2015年削减2%。

河长制开治理先河

2015年11月,滇池通过“国考”,成为昆明人甚至云南人最为关注的新闻。由环保部发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4年度考核结果称,考核包括断面水质达标率及项目开展情况两项内容,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年度实施情况顺利通过国家考核。此前连续两年,滇池都未通过。而国考通过的背后是却是对滇池治理的十数载砥砺前行。

早在2008年,“河(段)长负责制”在昆明市建立实行,此举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所谓“河(段)长负责制”,即从昆明市级领导到滇池流域乡镇长,亲自挂帅、监督、指导、协调各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市级领导担任河长,涉及到的区(县)长任段长,每个人、每条(段)河道都有具体的责任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滇池水流域环境治理任务层层拆解划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硬指标。

按规定,所有河长都需要定期巡河,每次巡河调研都是一次现场办公、交办任务的过程。经过“河(段)长责任制”多年的实施,初步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河道管理体系,36条河道的景观及周边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部分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10年5月,《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出台,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河长”在河道整治中的责任。同年9月,16位省政府专家督导组成员获聘督导长后,“河长制”日臻完善。

实施六大工程

与此同时,昆明还形成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治理思路。六大工程即环湖截污及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

昆明市把六大工程作为滇池治理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在治理区域方面,从主城区向全流域转变;在治理方式方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专项污染治理向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综合治理转变;在治理内容方面,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削减负荷与增大环境容量相结合;在治理的投入机制方面,从政府投入向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

昆明市不断健全滇池治理的政策机制。云南省、昆明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政策法规和规章,建立并完善管理组织机制,带动滇池保护治理向科学化和法制化转变。在1988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滇池保护条例》的基础上,2013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进一步提高了滇池治理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除六大工程外,昆明市还实施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和昆明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首次实现滇池生态补水,也为下游提供了稳定达标的工业及生态用水,初步构建了流域“自然—社会”健康水循环体系。

在构建社会水循环体系方面,昆明市大力推行节水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系统,实施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幅提升了流域节水—排水—治污系统效能,尽最大努力隔断污染物入湖通道。

科学治湖稳步提升水质

而与以往规划目标和拟定措施相较,最能体现今后五年治理工作实效的是“精准”。

如何把滇池治理作为昆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试金石”?昆明市提出,要从抓湖水污染治理问题转变为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狠抓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滇池水质稳步改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推动滇池治理实现新的突破。

如何实现“到2020年,滇池水质主要指标达到IV类水标准”的目标?昆明市将坚持“技术上综合、管理上严格、治理上广泛”的思路,把滇池治理纳入城市治理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各种技术手段,统筹抓好污水管网配套、入湖河道整治、湖滨生态系统建设等工作,切实提高滇池治理的科学化水平,稳步提升滇池水体水质。

在推进的具体措施中力求更加精准,诚如配管网、治河道,把彻底截污治污作为滇池治理的最根本措施,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滇池”;建生态、增绿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滇池湖滨生态带在滇池治理和市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守住控制入湖污染负荷的最后一道防线。

转方式、调结构,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综合考虑滇池流域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统筹规划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引导冶炼、化工等工业和城镇人口向流域外转移,从而做到源头上解决滇池流域面源污染问题,真正让滇池休养生息;抓重点、树标杆,加快改善提升草海水质,实现草海还清,全面恢复草海生态功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力争达到Ⅲ类等。

昆明市滇池治理工作从方向、目标、路径、支撑、进度等环节均已着手,将“十三五”目标任务分解为一步一步可以企及的台阶,勾勒出让百姓亲水近水,尽快实现滇池可以游泳的美好愿景。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