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发展新理念 引领水利新实践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3-22 09:51 来源:网易新闻

慧聪水工业网生命与水相依,生存与水相伴,发展与水攸关。水是事关西安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面对未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的命题。践行绿色发展,就是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的世界水日,将目光聚焦到五大发展理念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方面,唤醒公众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思路先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市水务局局长杨立向记者表示。

落实发展新理念 引领水利新实践

创新河湖水系相连通一水激活万水流

初春三月,风和日丽。登顶汉城湖大风阁,放眼望去,湖波潋滟,湖畔郁郁葱葱。汉城湖通过景观提升改造、清淤疏浚、污水治理和河湖连通等措施,让昔日的污水库变身水上休闲游览观光线。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南门外一眼望去,炫彩的灯光勾勒出古城墙的轮廓,蜿蜒地倒映在护城河上,悠悠地诉说着这处城池的变迁。随着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的完工,建国门至朱雀门段的护城河已是碧水荡漾、画舫游弋的江南景象。

“今天,西安东南西北各处水景的华丽呈现,得益于一个遵循自然界水循环规律,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的战略理念,这一创新举措,用水务人的话说,就是河湖连通,引大峪水库的水‘长藤结瓜’,这一改造措施使得多处人工湖水质更优,水色更清,水流更活。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统筹配置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和防洪保安能力。”市水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刘博如是说。

创新的一大看点就是提升大峪供水工程,引大峪水库清水注入航天基地人工湖、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等,实现城市景观水循环,这条管线全长40公里的水循环系统,改善了城市水景水质。

然而,创新不止于此。下一步,还将全面推进治水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从而解决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发展瓶颈。

协调“加减”利用水资源探索破解“水危机”

众所周知,西安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每逢汛期雨水充沛,可到了少雨干旱的季节,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则会发生供应紧张的现象。如何留住天上水,使其变废为宝?西安早已开始实践。记者了解到,我市近年来大力开展雨水人工收集利用工作,已建成21个雨水示范项目,年收集量相当于4000名市民年用水量。为了进一步减轻城市供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我市从2008年起进行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主要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及高效农业用水两个方面。

西安地处北方内陆,水资源先天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3.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77立方米,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首先要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争水的矛盾,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加大再生水、雨洪水的利用,向雨水要潜力,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向污水要潜力,我市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设施规模逐年提高。全市污水处理厂由2010年底的13座增加到目前的26座,处理能力从120.1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21.1万立方米/日。再生水设施由2座增加到6座,处理能力从11万立方米/日增加到19.5万立方米/日,年再生水利用量从879万立方米增加到10967万立方米,再生水管网总长度达138公里,建设取水点和分散式回用系统110个。

做好“加法”,弥补先天不足,进行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做好“减法”,降低水资源使用量,遏制地下水超采。从协调发展看,每个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取长补短,协调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促使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绿色一河清波丝滑过两岸苒苒物华秀

早春三月,站在氵皂河入渭口,去年秋天播种下的防浪林已经泛起新绿,曾经的烂河滩已变身为西安最长的绿化景观长廊。如今,22.2公里长的渭河西安城市段南岸堤防及南侧景观林带,已成为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公园,供市民免费游览。

去年,我市出资2.9亿元,实施渭河河堤绿化和滩区治理工程,进一步为渭河添绿,对全长184公里的渭河西安段堤防工程进行绿化,绿化总面积8478亩,同时对10.14万亩的渭河滩区进行综合治理,完善湿地、生态修复、农业种植等功能,将渭河打造成城市的生态通道和景观长廊。

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渭河南岸治理的同时也为创森添绿。目前,已形成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花竹藤点缀、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水面映衬、鸟语花香的休闲场所。率先建成的渭河西安城市段,在堤顶、堤南200米进行景观绿化,栽植乔木18.5万株,灌木植被面积6300亩。建成灞渭湿地、渭河人工湿地、华山湿地、幸福湿地等,共新增绿化面积2.37万亩,为西安城区居民人均增绿3.52平方米。

西安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注重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结合,渭河、灞河、沣河等河流的水系绿化、湿地、生态水面都有大幅增加。

“从绿色发展看,我们着力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刘博表示,水务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并行,促进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让更多人畅享生态红利,这无疑也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

开放民间资本“活水”来助力城市水建设

去年11月19日,渭北地区最大的供水工程、西安市级重点项目——西安渭北工业区湾子水厂供水工程在高陵区通远镇湾子宋家窑村水厂厂址开工,它的建成将解决渭北地区高陵、临潼组团吃水问题。这一工程估算总投资5.5亿元,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控股,分为一期、二期建设。

记者了解到,高陵、临潼组团均采用地下水源,且目前供水趋于饱和,供水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西安市科学决策,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泾河地表水源,通过泾惠渠供水设施向渭北工业区供水,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保证渭北工业区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用水需求。

该工程包括输水工程、水处理厂工程和配水主管道工程三部分,现已建成14.59公里输水暗涵。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年来水量14亿立方米,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完全能够满足湾子水厂供水需求。工程一期估算投资4亿元,计划2017年下半年建成,届时水厂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0万立方米,二期建成后累计日供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从而成为渭北地区最大的供水工程,将解决渭北工业区生活、工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保障西安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未来,西安还将加强平原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管,按照“政府建网,企业建厂,用户付费”的方式,采取“TOT、BOT、PPP”等市场模式,加大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努力做到“全收集,全处理,零排放,全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水源,防治污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共享供水实现一体化城乡同饮洁净水

让更多农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享受同等供水公共服务。这是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规划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34.27万人,截至2015年11月底,中、省、市共安排投资7.75亿元,建成饮水工程1215处,规划内的134.2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实现“清零”。

全市灞桥、阎良、临潼、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等8个区县都建成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具备21项指标水质化验能力,配备专用车辆,检测人员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2015年,检测能力由22项提高到64项,实现了水质检测中心全覆盖和检测能力全提升的双重突破。

首次将区县成立运行管理机构、设立维修养护基金专户、颁布运行管理办法归纳为“三个一”,纳入年度考评任务,与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区县落实。区县财政共落实维修养护资金375.5万元,市级财政一次性奖补区县维修养护资金735.04万元。目前,已初步实现了“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水价透明、服务通畅、群众监督、政府补贴”的运行管理目标,全面推动了运行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从监测的数据看,西安的饮用水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城市前列。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和卫生防护,加强规模上水厂的水质检测设施配套及县级水质检测能力,强化工程维修养护。至“十三五”末,基本实现200吨以上供水规模工程均建有备用水源,水质净化设备配套齐全,水源保护工程措施到位,水厂安防及远程控制大部规模以上工程实现信息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科学,维修养护资金充足,促进工程的良性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