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重点把握战略任务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3-16 09: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慧聪水工业网供给侧改革是以着力改善供给体系供给效率和质量、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调整和平衡为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结构、增长动力结构的新逻辑、新战略、新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下大力气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系统性难题,科学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给力绿色发展,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补短板、去产能、提效率、强保障,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人民享有供给侧改革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供给侧改革

现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重点,首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结构优化促使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生态、低碳、绿色、增质、高效的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这已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也必然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尤其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构建现代技术及其产业体系,以技术创新引领和推动新一代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浩浩荡荡之大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都迈上了新台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从全球范围看,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清洁能源等为代表趋势的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绿色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性要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纷纷抢占绿色发展的新高地。我们要走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其核心思想就是绿色发展。要改变传统要素投入结构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的现象,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增长动力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创新逐渐成为主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改革要主动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调整,再也不能拼人力、拼资源、拼生态。要主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机遇,突破一些革命性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以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动力把科技创新的潜力和动力释放出来,大力推进和促进增长动力调整。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战略任务

坚持做加法,补短板、强产品,扩大有效供给。可以说,生态产品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以生态产品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清洁空气、洁净饮水等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质量的有效供给。同时使绿色消费向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从根本上说,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战略指导思想,持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态产品供给创造更大的时空环境。

坚持做减法,去产能、调结构,减少无效供给。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供给结构不改善,就必须加大生产要素投入,进而降低经济的运行效率,造成需求不足,浪费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坚持做减法,要抑制旧产业、旧业态的供给需求,加快资源从传统三高两低行业的退出速度,要主动承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阵痛。

坚持做乘法,增要素、提效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个科学论断为根本遵循。要善于做乘法,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不断为优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使生态环境供给侧改革发挥倍数效应,使新产业以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做除法,禁红线、强保障,寻求最大公约数。维护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的整体功效和系统安全,生态红线划定既是底线,也是上限。要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出发,着眼于发挥制度供给保障优势,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增强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区整体建设,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明确资源保护主体和责任,避免公地悲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重点难点

集中力量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现在,人民群众对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空气、饮用水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十分迫切和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供给侧改革促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全面提升,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即要出台的“土十条”,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优先解决。

重在培育绿色发展的市场内生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内生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府的作用重在“管好”,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安排来解决生产侧或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当前大批绿色制造工程,如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重要环节产生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兴起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绿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大力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正在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生态文化。精准发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必须从供给侧的视角,凝民心、聚民智、集民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低碳、生态、便利、适宜的多样性物质供给和崇尚科学、艺术、心性、内省、审美等的多层次精神供给。如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就近期目标而言,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所蕴涵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命、价值诉求和基本路径等具有双重叠加性和高度竞合性。可以预见,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给力绿色发展的观测点、着力点和发力点。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