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不能厚土载污 “土十条”千呼万唤终将出台
慧聪水工业网“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自古以来,土壤便承载着百姓五谷丰登的希冀,只是面对日益恶化的土壤污染形势,大地厚土载污,毒害不断加重,治理迫在眉睫。
2013年,我国“三大污染防治计划”同步启动编制,“大气十条”与“水十条”分别于2013年与2014年相继面世,“土十条”犹抱琵琶半遮面,数易其稿,至今尚未出台。和“雾霾天”“污染水”相比,土壤污染维系每一个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缘何遭遇难产?仅仅是因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
2016年3月11日,环保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时正面解答了这个问题。陈吉宁表示,“土十条”编制始于2013年5月,按照中央的部署,环保部牵头,多个部门起草。目前已经修改了50多稿,三次征求省(区、市)的意见和地方的意见,另外5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之所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一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二是基础非常薄弱。它和大气、水不一样,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规范,相关的工作也很分散。”陈吉宁如是分析。详细来看,土壤污染防治涉及环保、农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委,权限和职责重合交叉,需要厘清统合;土壤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是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中有一些涉及,却没有专门的法律,这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不得不提的是,难产是难产了,不过终究还是要产的。按照陈吉宁的说法,“土十条”文稿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出台,将成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
就环保行业而言,每每有关于“土十条”出台的消息,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毕竟关乎国计民生,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争取用6、7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的诺言能否兑现,颇令人期待。
在土壤修复治理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怎么破?
“取之于土,用之于土。”据业内透露,“土十条”或提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地污染治理,如果这一提议付诸实际,外加财政与社会资本的加码,每年的投入可达1500~2000亿元,将有效打破资金瓶颈。此前召开的2016全国环境工作会议上,陈吉宁表示,“有些企业、专家愿意炒这个事情,动不动就十几万亿、几十万亿”,“通过改变土壤的使用方式,避免污染扩散,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资金阻碍解决,技术层面难关的攻克显得更加迫切。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之间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及污染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外加我国土壤治理起步不久,在检测与治理方面存在软肋。鉴于此,老崔以为,第三方治理的PPP模式无疑成为打破技术瓶颈的最佳选择。此外,设立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研究平台,形成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是进入新时期及“土十条”预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往,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维持在每年40~50亿元的规模,占GDP的比例不到0.01%,远低于欧美市场0.3%的发展水平。已然临门一脚的“土十条”一旦大门敞开,必然带来行业的拐点,10万亿规模的蓝海已经成型。A股中土壤治理概念股如永清环保、高能环境、兴源环境、铁汉生态、东江环保、桑德环境、博世科等值得重点关注。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但天空不能雾霾如盖,大地不能厚土载污。土壤污染治理,时机宜早不宜迟,手段宜强不宜弱。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