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两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
慧聪水工业网如果说有一个词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应该非“环保”莫属了。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把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关注的领域。环保领域涉及面广,以目前情况来看未来的发展核心应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重点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
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被称为环保政策元年,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确保环保工作的前进,但是进步的同时短板依然突出。
近日,全国两会召开,为促进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机制、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城市建设等环保热门话题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江香梅认为,我国虽然划定了林业生态红线,但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及保护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在生态红线的划定、实施主体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家对生态红线的概念不是很明确,比如目前对林业生态红线的划定,大都是各级林业部门根据现状和发展目标确定的。但规划目标是一个争取目标,可能实现,也有可能难以实现,而生态红线是无条件应达到的最底线,是一个最低的临界目标,两者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为使林业生态红线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江香梅建议,国家应明确生态红线的科学含义,确定生态红线的具体内容,不能把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规划目标混为一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考虑和分析生态环境现状,明确区域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根据生态红线的具体内容,经科学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后确定生态红线的限值。
生态红线划定后,相关部门应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措施。首先,要确定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建立红线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最严格的管制措施和管理办法;其次,要将生态红线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和绩效奖励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黄健儿表示,近年来,中央和有关省市在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黄健儿建议: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优越区域,在进行生态资源资产核查核算的基础上,设立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如果这些地区每年能够保持相应的质量水平,可根据其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的贡献,享受足够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快生态补偿立法。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三是开展生态补偿研究。国家应系统开展生态补偿标准确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四是丰富生态补偿途径。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完善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建立横向补偿关系,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行横向生态补偿;五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公众补偿、社会捐赠、发行生态建设债券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构建以国家和省级财政统筹为主,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生态补偿机制。
大气污染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许健康表示,从雾霾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排放占有很大比例,以上海为例,假设每天有一半车上路,以外环内测算,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PM2.5浓度大约为每立方米5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标准的5倍,在交通拥堵的时段和地段,该数值还会成倍地增加。
许健康认为,汽车尾气将成为比工业排放更严重、更难以治理的源头。
对于加强汽车尾气治理,控制雾霾源头,许健康提出四重建议:一是控制大城市人口数量和汽车保有量,严管尾气产生的基础前提;二是研究征收“雾霾税”、“拥堵费”,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提高尾气排放成本;三是提高汽车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降低尾气排放强度;四是建设城市绿肺,提升尾气消化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提出,我国秸秆每年产量9亿多吨。多年以来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出现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致使农村一直乱丢乱烧,不仅制造雾霾,污染空气水体,而且由于有机质没有归还土壤,造成土壤板结,肥力减退。要解决秸秆问题,必须将其归还给土壤。
袁隆平建议,首先,农业部门应就秸秆还田形成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杜绝秸秆直接还田,提倡秸秆由直接还田变精肥还田。其次,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扶持,促进村级秸秆“收-储-运-用”中心建设。再次,将秸秆处理资金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最后,国家应大力引导和促进秸秆有机肥回归土壤,并对推广使用秸秆有机肥还田的农户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直补金,使秸秆有机肥还田的农民短期不吃亏,长期见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张文学提出,做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不仅有利于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服务于我国的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特别是有利于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战略的顺利实施。推进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国家从战略、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高度重视。
他们建议,第一,在国家层面,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国策,将先进洁净煤高效开发、转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和对待新能源一样加以培养、扶持,并将其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支持。第二,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监管和决策支持体系。第三,增加对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支持。第四,完善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
城市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胡存智表示,实行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是我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有利于城市更新、土地整治,进行环境整治、循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发展高效清洁城市、创新城市发展的机制体制关系,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和利用强度的控制有利于协调新型的城乡关系,形成城乡的合理布局和用地规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他认为,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以后,总量减少可以缓解大城市病。建设用地新增量的减少是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联系在一起。按照总量的不同,可以通过建设用地的新增量和存量以及流量来共同使用,保障建设用地的发展。以土地利用的方式和转变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新城镇的发展,来缓解治理大城市病。
全国政协委员黎昌晋、侯欣一等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一致,管理部门未将海绵城市设施统一纳入日常管理,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等,都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他们建议,要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内涵,防止“运动式建设”。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同时,需做好顶层设计,按顺序推进,不要一哄而上,既要做好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养护,又要纠正以往不符合建设发展的理念,改变以往末端治理的方法,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使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此外,他们认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城镇内涝问题,反映出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排水管网建设理念和对现有基础设施养护管理重视不够,养护资金不到位,养护水平不高的问题,使地下管网破损、淤积严重,部分排水泵站无法正常运行,降低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因此,在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海绵城市建成设施长效管理的资金投入。
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康表示,节能环保领域是直接支撑供给侧结构改革重要动能。
他说,“很多产品在节能环保领域里面是中低端的。生产同样一个东西,能耗、污染物排放都很高,必须要进行调整,资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肯定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这个时候必须要进行调整,节能环保正好是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新的增长点。”
王小康认为,节能环保产业是唯一一个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产业。产业投入不会带来高耗能、高污染,又是新增业务,对于现在调结构有直接的帮助,而且惠民生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我们曾算过,提高多少个百分点就能够解决大概30万到50万的就业,大概能够产生6千亿元的投资需求。大家对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由于我们是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一年增长的人口就是欧洲一个中型国家,这个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活垃圾的排放是非常大的,这些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