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耦合应对气候变化 海绵城市“老天爷”说的算
慧聪水工业网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为更好破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的结构以及城市功能区的耦合都应该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2008年至2010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看海”一词频频被人们提及。如何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使城市能在有气候方面的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经得住考验,需要我们思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目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相当多的城市不仅面临缺水问题,还面临着雨洪内涝与污水蔓延,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洪调蓄功能降低,排水防涝缺乏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生态退化等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事实上,大自然本身就是“海绵体”。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钢筋混凝土”版的城市建筑破坏了自然“海绵体”。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的结构以及城市功能区的耦合都应该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涉及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集成研究的科学领域,其主要科研内容之一就是暴雨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与防洪除涝工程的标准与设计。
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不容忽视。首先,从分阶影响来看,体现在初阶影响和高阶影响两个方面。所谓初阶影响,就是气候变化直接对城市中“水”的影响。比如水库蓄水,蒸发量变了,蓄水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拿灌溉来说,气候变化就会影响水位变化高度,这就涉及到农业等方面。而高阶影响就是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气候变化对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有四个特点:第一是非线性,例如,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的影响,如果降雨减少5%,那么长江、黄河的各种变化不是5%,它们不是一种线性关系;第二是区域分析性,不同区域效果不一样,拿升温来说,东北的升温和四川的升温不一样,不是铁板一块、千篇一律的影响,因而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第三是极值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洪水等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和强度都有变化;第四是反馈机制,在全球增温情况下,尽管监测到水汽蒸发量是下降的但有时也是上升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
另一个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要考虑时间尺度。过去、现在、未来情况不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白垩纪的时候温度升高了6℃,放到现在,根本没法想象。面向未来,城市建设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有长远规划。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考虑我国城市雨洪模型,只有建立了充分的模型,才能更好地对城市等进行规划。目前,我国城市雨洪模型的应用以国外模型为主。这些国外模型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数据环境、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条件,功能上也不能满足当前海绵城市规划和设计所需。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且在功能上能够满足海绵城市规划和需求的城市雨洪模型,以实现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