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水创新系列二:研发的力量
前文从厌氧氨氧化的角度揭示了如何新加坡如何实现污水的能量自给。本文将从新加坡的水资源需求,PUB如何肩负起新加坡的水业大旗,来阐述研发的力量。
新加坡水创新系列二:研发的力量
1、新加坡的水资源需求
新加坡目前的水需求量大约为400百万加仑/天,相当于720个奥林匹克标准赛事游泳池的水量大小。预计到2060年,这个数字将会翻倍。新加坡的四大水源包括流域内汇水、从国外进口水、NEWater以及脱盐水。新加坡通过不断地技术突破和研发创新,来满足整个国家对水的需求。
其中,NEWater是新加坡最著名的水处理工艺,自从2003年新加坡发起该概念以来,NEWater使用高效膜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使污水再生回用闻名于世。通过130000多项试验,验证了再生水在洁净性和安全性方面完全可以达到饮用水级别,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NEWater的产水量目前可以满足新加坡30%左右的用水需求量,政府计划截止到2060年,NEWater的产水量要比目前翻三倍以上,至少要满足55%的用水需求量。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加坡采用“DeepTunnelSewerageSystem(DTSS)”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该系统用来保证对所有的污水进行全部回收,再进行处理和回用。2008年,DTSS系统完成了第一部分的修建,可以将新加坡东部和北部的污水收集起来,并通过重力管道输送到樟宜市的中心污水回收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再通过NEWater系统进一步净化。DTSS系统第二部分将纳入新加坡西部区域,目前正处在设计阶段,计划与2024年完工。
除此之外,新加坡在2005年投入的第一个国家级海水淡化厂标志着海淡事业正式开启。2013年9月,第二座更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应运而生。这两座海淡厂每天的产水量可达100百万加仑,可以满足新加坡25%的水量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加坡的供水能力,筹划兴建第三座海淡厂已经提上议程。
2、研发的力量
作为国家水务机构,PUB肩负起新加坡的水业大旗,PUB内设有EWI(环境与水工业事业所),这个机构包括经济发展部、国际企业部、“活力”新加坡。通过“聚焦发展、国际趋势、能力发展”三大版块,EWI与来自各大学术机构的同仁们携手引领环境与水技术工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能力发展”版块更关注于新加坡的研发和技术基础,为满足国家新领域的需求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
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环境与水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加速从研究领域到实体工程的转化,最终实现商业化。除了促进产品开发之外,EWI还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来鼓励终端用户和技术测试平台采用并实验新技术。为了支持这些计划,自从2006年起,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已为这些项目投入了470百万美元。同时,为了满足快速发展产生的一系列需求,EWI也为新一代研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诸如博士奖学金之类的鼓励,以激励他们在这一道路上前行。
通过以上这些组织,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与180多家国外内企业、以及26家研究机构互相合作的生态环境研发中心,通过PUB,新加坡与国际上顶尖的水环境研究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强大的脉络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