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1-22 09:28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

慧聪水工业网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特别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人类在对水需求加剧条件下修建的取水、防洪、发电等工程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损伤了河流生态系统。随着地球上出现各种极端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维护河流生态的重要性。

通过三次(2009年8月、2010年6月、2010年9月)入藏考察发现:藏区河流是由内地各省市援建,其治理工程重复着传统的治理模式,停留在防洪单一目标的河流治理阶段,沿用内地河流治理模式为主体。不仅降低了河流水体水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河流失去了地方文化特色,威胁着藏区生态文明和河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最终将导致藏区河流生态与河流文化失去依托,走向消亡。

潘家铮在为董哲仁的《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作序时,按人类对河流所能做出的行为反应,将河流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即无能为力阶段,控制改造阶段、和谐共处阶段,这正与居民对生活需求所划分的“追求生活必需品、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级奢华、期望生活舒适愉悦”三阶段是相符的。从中不难看出河流治理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生活需求具有一致性。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拉萨河水系图

拉萨河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麓,流经墨竹工卡、达孜、拉萨、堆龙德庆等地,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左岸曲水县处汇入雅鲁藏布江。为了快速排放洪水,提高防洪标准(百年一遇),而采用将河道直线化、近直立型钢筋混凝土护岸,市民很难接近河边。失去了藏民心中的神灵——自然河流。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但拉萨市用混凝土硬化的人工河流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藏民心中的神灵——自然河流

存在的问题分析

将河道裁弯取直,加长加高河堤。主要目的为尽快排放洪水,满足防洪要求,将河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

硬化河床河岸,修建拦河设施以营造景观水面。主要的目的为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或减少渗漏损失而硬化河道、创造大水面。

简化河岸景观。在治河过程中,为了便于设计河道断面将河流渠化,平整河岸空间地形,栽植园林树木及草坪,将河岸景观简化、人工化、模式化和园林化。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挂在石笼护岸上的经幡,失去了表达的自然载体

传统的河流治理模式没有充分意识到藏汉两个民族对河流认识的不同,即河流与藏文化的关系,其结果是不仅河流生态系统受损,同时也使藏族人难以接近河流进行沐浴活动等;没有河岸林带可系挂经幡,藏族同胞只能将经幡挂在石笼护岸上,失去表达宗教信仰的自然载体;直线化的河道已不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灵。

融入藏文化元素的生态改造

融入藏文化元素的河流生态工程方法以河流三要素为蓝本,对河岸林、护岸、河床进行生态改造。

河岸林带生态工程

通过配置河岸林带,为水陆交错带创造一个本底值,通过生态系统反馈作用,依据最小能耗,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通过不断的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进化,美化河流景观,最终实自然环境和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将藏文化宗教习俗——悬挂经幡融入到河岸林带的配置中,为经幡的易挂性与飘动性创造有利的条件,为藏民宗教信仰提供表达的载体,促进藏文化的传承。同时发挥河岸林带廊道、缓冲带、减缓水流等生态功能。

护岸生态工程

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水边构筑物,采用植物、木材、石材、铁网等施工材料相搭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构架而成的介于刚性护岸与柔性护岸间的护岸模式。木材石材与铁网在河岸建构初期可以起到保护河岸,避免其被水浪掏蚀;后期由于植物根部深入土壤,从而起到固定木桩、石块后方的沙土,并包裹住木桩与石块,形成整体,从而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混合材料护岸可以营造多孔隙空间及遮阴环境,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亲水活动提供了平台,使人更易接近河流,实现了自然与人类双赢的发展模式。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拉萨河护岸结构使居民难于接近河边

考虑到藏民的沐浴、清洗晾晒藏衣藏毯的需求,在传统钢筋混凝土刚性护岸的基础上,增加了廊道、阶梯石笼护岸等设施,为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条件。

沐浴节是藏族特有的节日,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为了实现藏文化保护的目标,根据藏民集中沐浴区沐浴河段的深度,于枯水河床内分别设置了箱式石笼护岸与阶梯型混合材料护岸两种。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箱式石笼护岸

箱式石笼护岸利用石笼青石板的配置方法,构建一个平稳的踩踏区域,便于藏民下河沐浴,利于藏文化的传承。

河床生态工程

河床生态工程以丁坝为主体,丁坝作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可以改变洪水的方向,减缓洪水流速,保护河岸不受水流的直接冲刷;维持航路;促使丁坝间淤积形成河漫滩及河汊,继而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为鱼类及两栖类提供适宜的生境,为人类提供亲水、休闲场所,满足自然与人类的双向需求。

融入藏文化元素,通过在丁坝上配置小灌木,为藏民提供经幡悬挂的载体,同时为沐浴活动营造私密的空间。

利用丁坝淤积形成河漫滩,构建河床内休闲空间,创建深潭-浅滩交替出现的多样化生境,创造蛇形的河流形态,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及避难所,并通过栽植树木,提供鸟内迁移通道,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藏文化融入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观点

拉萨河城区段通过将沐浴节及筛选出的藏文化象征性符号融入到拉萨河城市段的设计中,通过配置河岸林带,提供经幡悬挂的载体,创造沐浴私密空间;通过修建栈道、设置亲水广场、搭建亲水平台、创造娱乐场、布设展板所等措施,使河流亲水性较修复前大有提高,达到人水相亲,展演藏文化的目的;通过布设丁坝,改变了水流方向,营造出深潭与浅滩,增加了河流地貌多样性,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地形,提出在丁坝上栽植灌木,在不影响泄洪的前提下,营造安全、私密的沐浴空间。

河流往往是一个城市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区域之一,其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展现,还表现为亲水活动的开展,综合来说就是人类曾今、现在、未来对河流的利用。河流构成要素包括三方面,即:生态要素、景观要素、文化要素。三者的综合体不仅能反映出民族生态与区域文化,还能带动民族区域经济,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城市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