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统一监测还需跟进加速治理步伐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1-06 10:08 来源:东方财富网

慧聪水工业网近日,一则“京津冀地区2017年年底将建成统一水环境监测网”的消息在引来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将关注目光暂时从天上的雾霾转移至地上的河流上来。同时,这也向致力于关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十三五”时期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各界人士发出警醒: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污染问题绝不仅局限于天上的雾霾。

不过,也许效法雾霾的治理,我国针对水污染的治理路径也将快速走上区域联防联控以及协同治理的路径上来。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京津冀三地加强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重点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

不难想象,京津冀在协同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在内的一切环境污染问题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客观上,京津冀地区山水相连;主观上,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早已为各界认可、接受并付诸实践。

应该承认,当前密集遍布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监测点以及一系列动辄千亿级真金白银的投入加以治理和重污染产业的关停、外迁、转型升级,都起源于最初京津冀地区个别建立起来的针对PM2.5的站点监测行为。随后伴随区域监测的全覆盖和普及化,加之信息全公开带来的舆论监督压力,倒逼政府主动站在了新的发展理念之下。

所谓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摒弃过往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暂繁荣理念,转而选择通过运用低碳、节能、绿色等可为技术手段和考核要求,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点,从全国上下放弃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将生态环保考核指标提升至政绩考核重要位置即可窥一二。

正所谓信息公开可带来最大约束力的监督。这一惯例要求早已注入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之下。然而,信息公开的前提是,必须先有足够科学的监测手段和行为,且这一手段和行为必须为社会所认可,并且杜绝出现暗箱操作、内部造假等可能危及政府公信力的事件出现。

根据《方案》要求,各级政府及供水单位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安全状况,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从2018年起,北京市各区城镇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都将向社会公开。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方案》明确将在2017年年底前,实现北京市完成非正规废品回收点整治,清除非正规垃圾填埋场76处,封填废弃机井1143眼。同时,开展地下水污染专项调查和污染溯源,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自2019年起,将公布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并开展修复试点。

除此之外,在京津冀区域协作治理水污染方面,《方案》明确京津冀三地2016年将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流域协作,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2017年年底前建成统一的京津冀水环境监测网。

本报记者认为,一系列时间表的明确的确可对外释放出有关部门积极治理水污染的决心,尤其是诸如信息公开等制度安排的确可取。然而,相较于我国水污染的当下形势而言,寻求区域协同治理水污染的可为手段,或还不仅局限于此,其中有关制度建设的步伐或许还有必要加快。

同样类比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地区已然走在全国前列,原因不言自明,即该区域的雾霾形势最为严峻。而对于水环境而言,京津冀区域地处华北地理区域,本身水环境的最大矛盾是缺水问题,为此,不计成本实施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实现供水,这一矛盾得以暂时缓解,但并未彻底解决京津冀水环境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比如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文环境屡受人文活动破坏等等,况且,单凭南水北调带来的供水补给,尚无法根本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矛盾。由此看来,水环境涉及的问题还有方方面面待解,寄望京津冀地区能够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继续发挥类似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领全国之先的作用,恐怕还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继续深耕。比如国家层面已经明确将加大力度推进的水污染治理资金长效投入机制、环境监管机制、流域生态补偿、跨区域联合治污等制度构建等等。

既然防治水污染,在我国已被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被置于重要地位并备受各界关注。那么,不妨以京津冀明确将率先建成水环境监测网为契机,引各地、各区域积极效法,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改善,毕竟,水污染问题并非京津冀区域独有,且全国范围内更不乏水污染严峻形势甚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