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会议再提“亲民指标”说明了什么?

慧聪水工业网 2022-07-14 14:03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中环报记者张春燕

在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要深刻把握“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策略,“更加突出人民至上,努力提供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创造更多更好亲水空间,让工作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直观感受上”。会议再次强调了水生态治理的好坏,不光在于水生态的数据标准,还要看人民群众的直观感受,即“亲民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解决突出水生态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大力保护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江大河,保障群众饮水安全,集中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等群众身边突出水环境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亲民指标”首次出现是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要求,在强化水污染防治基础上,水生态保护修复力争在“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5年规划结束后,要向社会“交账”,要告诉老百姓,哪些河里有鱼了,哪些河流能游泳了。《规划》专门设计的“亲民指标”,就是要让老百姓更加关注身边的水环境,让老百姓对水质变化更易感、易监督,从而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提出“亲民指标”,不仅是治水思路和评价指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水生态治理是科学、系统工作,当然需要制定一整套目标体系,评判也需要一系列指标。但在公布和检验治水成效指标和数据的同时,如何让数据看得懂,水环境、水生态的质量改善怎么让群众感受得到,也要接受群众评判,从而引导更多人关注、支持和参与水生态环境治理,分享治理后的成果。

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明显改善,但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群众对身边的水体要求感受不到黑、臭,只是底线目标,水生态治理的成效要求从水体“质量”到水“生态”的转变,要有更高的标准,即河湖美丽健康、再现活力,让群众重拾记忆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浓浓乡愁。

“亲民指标”要让群众有获得感。要聚焦群众身边突出问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关系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战深入打好打赢。要把水生态治理放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中去谋划、推进与落实。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立足监督职责,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发现问题,分清责任,跟踪督办,把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推向深入,确保治理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亲民指标”要让群众有参与感。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评价和考核中,设计群众容易理解、判断、监督的“亲民指标”。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推广成效好、可持续、能复制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公众参与。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打造对公众开放的美丽河湖平台,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执法,向社会发布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探索完善信访投诉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参与监管投诉的渠道,倡导群众参与到河湖日常管理与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中,提高群众对保护河湖工作的认知度、支持度、满意度。

“亲民指标”要让群众有幸福感。要更加突出“三水统筹”,着力推动水生态保护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的水生态产品,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景观、休闲、垂钓、游泳等亲水需求。只有环境切实改善,群众才会真心拥护,从而理解、支持治水工作,维护好治水成效,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水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好攻坚战、持久战,朝着“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稳步前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