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环保产业供给侧改革任务、挑战与机遇

慧聪水工业网 2016-12-14 16:05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

慧聪水工业网 2016年12月11日,“商之道•富之德”第三届中欧校友商道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绿色发展:从责任到机遇”为主题,汇聚经济学家、商界精英和公益人士,共探绿色时代商道方向,在担当中把握未来商机。

在论坛现场,最懂环境价值的嘉宾就绿色发展时代的新风口各抒己见、激情碰撞。经济学家刘胜军先生作“环保产业供给侧改革:任务、挑战与机遇”的演讲,以下是全文实录:

刘胜军:环保产业供给侧改革任务、挑战与机遇

经济学家刘胜军作“环保产业供给侧改革:任务、挑战与机遇”的演讲

刘胜军:各位校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北京参加这样一个关于环保、商道这样非常重要的活动,虽然今天不是一个非常大的会场,但是我想讨论议题却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我发言的主题是围绕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供给侧改革谈一下对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任务、机遇和挑战,个人的一些理解。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央对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视,可以说是最近几年中央的头号任务。那么供给侧改革当中,其中涉及到去产能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可以说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要去掉无效的产能,另外一个方面增加有效的供给。那么这个显然和我们环保领域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换一句话说,我们环保问题领域的深入研究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包含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从环保供给来看,我觉得这么几个需要我们关注的,第一个就是环境污染外部性非常突出,外部性是我们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就是制造环境污染的人,可能只承担环境污染的很小一部分责任,甚至完全不承担,把成本让社会的公众,或者其他的人来承担,这个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现象,那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们当然要思考,为什么污染的外部性会这么突出,因为污染的外部性是客观现实,全世界都存在,发达国家也有,为什么中国变的这么严重,直接的解释,就是我们的污染成本被严重的扭曲了,污染的成本可以用两个变量来衡量,一个污染被抓住的概率,抓住当然是真抓住,因为有的可能有关部门发现了但是不去执法,这个东西不能算是真的抓住,真抓住的概率×被处罚的力度,如果被抓住处罚很轻没有意义的,难以产生威慑的效应。从一个数据来讲,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现在这个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的,比如说2014年,江苏省全省法院一审审结的污染环境的案件同比增长了450%,听起来这个数字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看到另外一个数据,已经超过了刑法生效以来的15年全省法院审结的案件的总和,这个告诉我们沉重的现实,我们在2014年之前的15年,我们的法院,我们的司法系统,在处理环境污染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作为的,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环境污染不是说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主动的作为,去执行我们对污染的惩罚,我想这是导致我们今天污染这么严重根本的原因。

那么污染的外部性越来越突出,带来我们经济所所讲的另一个问题,同一个行业有的企业靠污染可以降低成本,不想污染企业发现成本比他高,生存下去必须加入污染的大军,所以越来越的企业被迫加入污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心安理得污染环境,很多人生存的压力,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一旦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企业没有力度加大环境投入的动力,靠污染能够赚钱,或者污染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加大环保的投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说所有的生产的企业都不去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那么很显然,我们整个的环保产业,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无论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会大大受到限制,这是我们从供给侧来看,整个环保产业面临的一些制度性或者体制性的问题。

我们政府开始认识到这个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了,我们要感谢雾霾,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污染,很多污染看不见的,比如水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我们都看不到,中国大家都知道,看不到政府认为不严重的,我们这个方面要感谢雾霾,如果没有雾霾,政府还可以假装环境污染一点不严重,这是时代的变化,很显然中国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到了临界点,对于这样一个结论大家都不会异议。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看到,今年G20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们人均GDP达到了八千美金,是中等收入,一般我们经济学对中等收入的概念特别明显,因为有含多的含义,包括经济增速的放缓,但是需求角度来讲还有非常重要的特点,人到了中等收入之后污染会变的特别敏感和关注,去给非洲的难民环境多么重要一点不关心,因为吃不饱,中国温饱不是问题,面临的问题是环境污染,所以我们非常明显民众对于环境的要求或者期望值在迅速的提高,这个也和需求层次理论非常符合的,为什么环境污染不可持续,我们对环境污染的价格出现了扭曲,所以导致很多企业本来没有什么市场竞争能力的,但是仅仅靠污染能够生存下去,那么这样的一种价格扭曲,实际上客观上,刺激了我们很多的过度投资和过剩的产能,有些企业本来就该淘汰了,但是淘汰不了,为什么?靠污染还是能赚点钱,有些项目不该上,但是就上了,因为不支付环境污染的成本,这个企业同样有盈利的项目。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资源或者环境污染价格扭曲之下,我们很多制造产业出现了过剩的产能和过度的投资,意味着什么?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经济危机就是产能过剩的危机,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产能过剩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危机同样会降临我们身上,我们现在目前面临就是这样非常现实的挑战。你要想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是说靠中央发几个计划,命令就能解决的,根本上来讲,你要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机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生产要素价格不能够扭曲,一旦扭曲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想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说这样一个状态不能够再继续持续下去的一个解释。那么我们回到环保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做,我想任务基本上分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就是制度层面比较宏观的,那么从宏观的制度层面,我想这么几个重点任务,第一个任务也就是刚才反复强调的要消除污染的价格扭曲,销售污染的价格扭曲已经做了第一步,就是有了新的环保法,应该说新的环保法至少理论上大大提高了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原来的环保局一直在抱怨说我们发现了污染的企业,但是我们的罚款上了那么一点,没有办法去逐个惩罚,当然我们有了新的法律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其实对中国来讲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制定法律而在于能否执行法律,我们能否执行法律不光面临理念,还有力度上,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够,很大部分原因地方政府公式化,是以GDP为核心的,整个地方政府像一个企业一样,这样的体制之下,地方政府会把税收和GDP放在环境保护的前面,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利益冲突,我觉得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放弃地方政府的公式化,和GDP的导向,很多环境保护好的理念可能都还是比较难以落地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省的GDP同比增长依然是6.8%,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平均是6.7%,河北省作为中国的去产能或者治理污染压力最大的一个省份,我的想象当中,GDP增速至少应该比全国增速低一点才表明很多工作发生实际效用。所以这些问题,短期内要解决可能还是压力非常大,因为会涉及到维稳和涉及社会就业和利益。

另外执行很难的问题在于说,我们整个的体制,我们这个体制,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和政府基本上自上而下的贯穿到底的,就是一提政府就提环保部门,这样的体制实际上一定会带来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就是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附属物,地方政府的核心是GDP,而不是环保,所以环保执法部门整个政府体制非常边缘化的,所以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最新的变化,就是我们中央已经提出来对于环保部门,要实行垂直管理,也就是说这个县和市的环保部门将来不再归县政府和市政府,而是要归我们省里面的环境保护局,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至少说在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设置上能够增强环境保护问题,当然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市场问题,因为最终很多环境污染的案件可能都会涉及到一些刑事责任,因为环境污染往往会影响到,不光是一些财产的问题,更重要是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所以这个里面一定涉及到很多刑事问题,显然对我们的司法体系能否做到公正独立的司法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大家都明白,司法的独立或者司法的公正要做到这一点非常艰难的。

我们的环保供给侧改革面临第二方面的任务,更多是企业层面,怎么样让我们的环保产业能够有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个里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李克强总理,应该说过去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减少审批,包括我们所讲的,红顶中介,表面来看是一些环评部门环评机构,但是实际上里面有非常大的商业利益,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样一种体制性的改革,可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不然的话你这个环境保护的企业,就必须支付很高的租金给这些政府部门,给这些红马甲,实际上大大加大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当然对我们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任务就是PPP,因为环境保护产业,带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属性,所以很多的投入,很多的项目,可能都直接或者间接政府来参与,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项目如果要做好,从效率上,从成本上,从质量上做好,仅仅靠政府一方去做往往是比较困难,那么再加上现在政府普遍的资金压力比较大,政府没有能力向这些重大的环保领域进行投入,所以这种情况推动PPP,政府与社会部门合作,一方面社会的力量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减少政府的压力。我觉得PPP环保领域可能是发展空间最大的领域之一,我们现在都知道资本市场对PPP炒作很厉害,但是很多领域未必是适合发展PPP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做PPP的过程中,不光是环保领域,其实所有领域都存在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合作的并不是真正的,是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是国有企业,甚至中央的国有企业,他们就把这一类的合作称为PPP,这个实际上和我们所严格定义上的PPP实际上有区别的。特别是说,如果你这个国有企业,就是当地的国有企业,就等于地方政府的左手和右手合作,怎么能称之为PPP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讲现在发展PPP面临这样一个障碍。

另外我们说到环保产业不可避免提到补贴的问题,因为环境保护,刚才讲的这个里面有很多涉及到公共产品或者是外部性,那么政府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我们在观念上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补贴,怎么补贴才能够有效的,效率损失损耗是最低的,我们一直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是什么?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我们补贴力度非常大的产业,补贴的结果是什么?整个产业全军覆没,93家企业,现在已经发现72家在骗钱的,剩下的20多家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也未必能这么讲,可能还没有查出来,这已经变成整个行业的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至今我们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不是说反对补贴,补贴机制不合理一定出现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观念上,机制设计上,要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能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那么这样一个环保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想对于环保产业来讲意味着很大的机遇:如果说消除污染的价格扭曲,那么必然会催生对环保投入的强大需求,因为企业发现,继续搞污染,政府给的罚单比利润高,那怎么办?最理性的抉择就是加大环保投入来减少污染,降低政府的惩罚力度,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利润,同时也是对环保产业最根本的动力。对环境质量提升的需求,因为环保产业不仅仅是治理污染,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实际上民众对于更好的环境很多的需求,这些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实际上就是需要我们这些企业家去创新,以创新的方式带来供给更好的满足需求。第三个我们的PPP空间巨大,我们需要重视空间,这个机遇,但是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解决政府的惩戒和法制的问题,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未来随着很多行政审批的减少,在环保领域创业和创新的空间我相信还会继续扩大。

当然,我们说到机遇,一般来讲都会比较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体制虽然说有时候明确这样一个方向,但是落实的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稳增长面临的体制惯性,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各级政府对稳增长的压力,那么稳增长的压力必然会和我们的改革是冲突的,就像刚才讲的河北GDP增速的例子,实际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理论上江浙企业应该被淘汰,因为污染环境,因为没有利润,但是具体一旦涉及就业的问题和再污染的问题,地方政府手都开始发抖,加上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很深的介入,我想短期内要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除非我们下决心不要稳增长,我们不要保六,不要保七,甚至不要保五,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短期去杠杆去产能一定会带来冲击,这样的改革长期看是好的,但是短期很多企业需要被淘汰的,那么对整个环保产业可能会带来冲击,意味着你的客户出问题,你的客户可能会倒闭,或者你的客户不再是一个值得你打交道的企业了,所以这一类的风险客观存在的。第三我们环境保护法,虽然有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但是环保法的执法还不是那么乐观,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第四我们的政府缺乏契约精神,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天,前不久国务院中办国办出台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若干意见,为什么出台这个意见?我们政府没有契约精神,我们推PPP发现,我们做过很多调研,民营企业对PPP不感兴趣,首先担心地方政府没有信用,不讲诚心的,特别政府换届之后,这一届政府对上一届政府更不讲诚信,没有司法,和地方政府发生纠纷没有办法裁决的,打官司地方政府一个电话可以法院搞定,没法打官司,民营企业用脚投票,不给政府,宁愿放弃一些蛋糕,这是现在推动环保产业政府和民企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政府公布一个文件解决的,靠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案例解决的,政府确确实实遵守了诚信,而且政府没有遵守契约受到惩罚,民营企业看到这样的案例会相信我们政府将来会守约,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践,拿出实际的行动。

最后一个就是关键的武器公共产品和外部性怎么补贴,刚才讲的新能源汽车,其实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很多年前专门写过一本书,对某些领域的补贴应该怎么做,他的基本结论政府要补贴产业不能补贴生产者,应该补贴需求方,为什么?因为补贴生产方,那么生产方一定有强大的动力去造假,去和政府搞关系,这个问题就乱了,补贴需求方,比如特殊的卷,甚至发现金的形式用户获得一定好处,用户去选择,中国的问题比这个更加负责,因为弗里德曼的理论是讲理论这种法制非常完善,个人非常诚信的社会当中才用补贴需求方的办法,是扭曲最少的,但是在中国,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的难。但是很显然这需要我们从观念上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然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困境,政府每年花了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补贴,前期都打水漂了,甚至鼓励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非常大的成本和代价。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供给侧改革大家不要想象成去产能,三去一降一补这样非常具体的任务,供给侧改革更重要是我们的体制和观念的变革,如果没有体制和观念的变革,那么这样的三去一降一补没有多大意义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讲去产能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看到新闻报道说很多地方,我们今年已经提前完成了去产能的指标,其实我们是非常怀疑,为什么非常怀疑?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去产能是靠什么去的?是靠政府发指标的方法,河北省要去多少,陕西省去多少,山东省去多少,每个政府拿指标分配给各个企业,大家想一下,这是计划经济,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不可能把你真正该去的产能去掉,相反鼓励的是什么?鼓励的是造假,每个企业都给我们的官员报告我们今年已经完成任务了,而这个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怎么可能派巡视组去每个企业看是不是真正去了产能,我们看到很多结果很多企业去产量等于去产能,最终很多事情都是在反复的变化。

以钢铁行业为例,我们今年看到的数据是说今年的10月份,中国的钢铁产量创造历史新高,我举这个例子因为所有去产能钢铁行业压力最大的,压力最大的行业今年钢铁产能创历史新高,同时我们企业和政府宣称自己完成了任务,所以大家都明白这里在发生一些实质性的一些博弈,如果不注重体制和观念的问题,我们供给侧改革要取得目标和效果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环保领域我们的体制,我们的观念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我们一起推动这些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我想我们环保领域的发展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