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专业化待解 告别看海需过三道坎
慧聪水工业网 8月1日,成都市公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导有缓解”,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计划到2020年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则提升至80%以上。
自2015年国家先后确定两批共30个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促进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根治城市内涝顽疾。
业内专家认为,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推动破解城市“逢雨看海”,也将成为打造低碳生态城市的突破口。不过,建设海绵城市,还需面对如何因地制宜、资金怎样落实、怎样破解施工专业化等难题。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刀切”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循环水,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和气候千差万别,城建基础不同,因此有专家提醒,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以成都为例,该市去年初便开始在天府新区试水布局海绵城市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总计130个项目、总投资554亿元的建设项目库,最终提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八大工程,打造兼顾“生态、民生、产业、耕保”的海绵综合体。但最终成效如何,还需观望。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一刀切”,不能过分夸大或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
资金怎样落实
建设海绵城市,最关键在于资金如何落实。
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家主要采取试点补贴、鼓励PPP模式的政策导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四川省今年初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为例,重点强调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海绵城市采用PPP模式建设,如何实现投资回报是资金落实的关键所在,而眼下没有明确收费机制,很难吸引企业热情参与进来,整体效果或难达到预期。李俊奇曾公开表示,如何在获得多链的投资渠道和资金保证后,确保社会资本可以得到可持续回报,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据了解,除了PPP模式,目前建设海绵城市还有传统的各部门分段实施模式和城投模式。有研究人员认为,传统模式相对容易推进,因为政府对各部门的协调是企业无法做到的。
专业化施工企业短缺
连日来的大雨,对于成都建工所承建的成都首条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的城市道路而言,无疑是巨大考验。承建方工程师曾表示“既期待又担心”,毕竟缺少经验。
最终,这条道路经受住了考验。但在此过程中,专业化施工企业短缺问题明显。
国际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工程实践交流协会秘书长张颖夏指出,在全国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可供业主选择的有经验的建设施工企业十分稀缺。他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对整个中国都是新生事物,相关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经验少、难点多,有专家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分享按钮